昭和十年(1924)任西螺街第二任街長的廖重光,
是日治時期第一位擔任西螺街長的台灣人,在13年的街長任內,
完成西螺延平路市街改正,奠定西螺都市計畫的基礎,獲頒台灣紳章,
另於1921年擴建「振文書院」1926年重建廖氏宗親廟「崇遠堂」,
1948年協助爭取西螺大橋續建,
出錢出力,可謂功不可沒……..
乾隆年間清朝政府政局逐漸穩定,渡台禁令屢張屢弛,
直到乾隆25年(1760) 才正式廢止渡台禁令,允許沿海居民出海謀生,
造成閩粵兩省的移民熱潮,
西螺地區由於開墾得早,土壤肥沃,自然成為移民選擇定居的理想地點,
移民的湧入,在乾隆中葉,西螺街容已有相當規模,人口也繁衍迅速。
廖重光於清光緒元年(1875),出生於西螺,
名伯陽,字重光,號菊友、菊癡。
自幼鑽研四書五經,學行俱佳,才識冠群英。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畢業於雲林國語傳習所甲科,
再進入總督府學校語學部就讀,明治三十四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後,
就進入教育界,服務於公學校(今文昌國小),
奉獻心力達二十個寒暑有餘,
作育英才無數。
大正九年(1920) 十月,地方制度改正的同時
被任命為虎尾庄長兼會計役一職,
即專心致力於庄政的事務,
大正十三年五月光榮地被拔擢為西螺街長,
大正十年六月,台灣總督依據「台灣紳章條令」欲頒紳章配用,
為鄉民所推崇為西螺街第一號人物。
「玉山」是西螺街長廖重光的祖父廖煇煌在西螺街所開設的商號。
廖重光曾任教員,喜好漢學,亦為菼社詩人之一。
因其德行兼具,處事嚴謹,獲日本人派任街長長達12年之久。
任內主持西螺市區改正計畫,
所以當時西螺街道寬闊、人車分道且路旁遍植柳樹。
大正元年(1912),北斗溪與虎尾溪源頭的溪水匯集到西螺溪,
並帶來大量泥沙淤積,冬季時河水枯竭,溪面可通行,夏季河水水位大漲,
竹筏成為南北交通重要工具,雨季來臨時交通癱瘓,造成不便與安全顧慮,
地方人士於1936年5月24日乃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
陳情日本總督府,終於1937年10月動工建造,
至1940年〈昭和15年〉3月,32座橋墩完成,因珍珠港戰事發生,工程停頓。
戰後,廖重光及參議員李應鏜,續向台南縣參議會陳情,
佘於1948年成立「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一再向政府陳情,
終於在民國41年(1952)再度動工,歷經趕工九個月,
於是年12月25日全部完工。
次年,舉行通車典禮,西螺街上由各地湧入
八萬餘人口,萬人空巷,蔚為美談…..
昭和十二年(1937),西螺實施市區改正,延平路拓寬拉直,
西螺大橋建橋墩,農田溝渠等大量公共建設,讓原本物產豐富的西螺街,
一躍成為現代化便利的農業鄉鎮。
1899-1940年是西螺街市的黃金時期。
廖家原本於此有一大片土地,
因族人分產且多遷居外鄉,
所以將祖居地規畫建成西螺第一個集合式住宅區。
一般稱為「西螺第一城」,
為了讓此區域與西螺大街相連通,將玉山商號臨街店面貫穿,
改成巷弄車道,成為現在建築樣態。
70歲退休後,醉心園藝,或吟詩作樂,
尤以菊花怒放或白柚嚐甘,必也舊雨新知來共賞,
以見老誠,所謂樂無為而有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