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茶樹品種自十九世紀末年由中國福建引入,

日治時期由日人重新選種大力推廣;

1948年後,有戰後台茶之父美譽的吳振鐸教授

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台灣茶樹品種方始呈現

今日豐富多元的樣貌。

十九世紀末年,在台灣烏龍茶正式出口國際之前,

那時的台灣只有野生茶樹,並未大規模生產茶葉。

直到清末英法聯軍戰後簽訂天津條約,淡水開港,

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來台探查,認為台灣

發展茶葉市場深具潛力,於是自福建引進茶種,在台灣北部

丘陵積極試種,成效頗佳。

之後便開辦洋行,以Formosa Oolong為名,

打開台灣茶的外銷市場。

外銷初期製作的都是烏龍茶,後來因為烏龍茶市場衰退

而改製薰花包種茶。

在當時,茶樹品種還未受到重視。

日治時期,日人設立茶葉研究機構,平鎮茶業試驗支所

調查台灣各地品種後,還訂青心烏龍、大葉烏龍、青心大冇

有硬枝紅心為優良品種,大力推廣種植。

日治時期以前,台灣茶以生產烏龍茶與薰花包種茶為主,

分別外銷美國與南洋地區。

1912年前後,王水錦與魏靜時兩人研發初不薰花包種茶製法,

被日本政府大力推廣,對日後台灣茶業發展影響深遠。

青心烏龍此一品種便因製作出的包種茶品質優良而被大量種植。

台灣紅茶的生產製作也在同一時期推廣生根。

初期以製作烏龍茶的小葉種茶樹製作紅茶,

雖然香氣佳,但因滋味不及印度、錫蘭的大葉種茶樹濃郁,

魚池紅茶試驗支所遂從事試製紅茶茶樹品種的培育改良,

大規模魚池一帶推廣種植。

直到今日,在台灣北部及中部山林中,

還可以看到日人推廣種植的阿薩姆種茶樹。

二戰期間,日本在台灣的茶樹育種工作中斷,

不過已經累積了許多珍貴的資源。

1948年起,吳振鐸教授任職平鎮茶葉試驗分所所長,積極整理

日治時期所留下的研究成果,於1969年發表台茶一號至台茶四號,

1974年發表台茶五號與台茶六號,

1975年發表台茶九號至台茶十一號。

此外,魚池茶業試驗所也於1974年發表台茶九號至台茶十一號。

此外,魚池茶業試驗所也於1974年發表台茶七號與台茶八號。

自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以前,台灣茶以外銷紅茶與綠茶為主。

青心大冇適製紅茶與綠茶,並且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面積最廣。

其次為黃柑種,主要種植於桃竹苗山區,而後隨著外銷市場沒落,

適製包種茶與高級烏龍茶的青心烏龍逐漸主導市場,

成為現今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

金萱、翠玉是二戰後台灣茶業發展史中,

意義非凡的茶樹新品種。

自1981年正式發表以來,深受消費市場喜愛,屹立不搖。

金萱的登記命名為台茶十二號、翠玉為台茶十三號,

這兩個新品種無論用在製作任何類型的烏龍茶,

品質表現居相當優異。

近年來廣受市場歡迎的新茶種

還有以製作紅茶而聞名的紅玉──台茶十八號。

金萱、翠玉、四季春和青心烏龍是茶樹品種名稱,

也是我們最常聽到,這四大品種加上青心大冇為目前

臺灣栽種面積最多的茶樹品種。

由於這四大品種製造出來的條型或半球型包種茶(俗稱烏龍茶)

各具有獨特風味和品質特徵,因此常被茶商或茶行和茶農獨立

出來命名進行分級包裝,

實際上這四大品種製造出來的茶葉

皆為包種茶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