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宣王因其舅申伯平叛功赫,封邑于謝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有謝城),
謝國子孫後失爵位,遂以國名為氏。早在漢代,謝氏已成為中國大姓,西漢《急就章》列為常見姓氏之一。
謝氏在六朝時最為興盛,世稱“王謝”、“烏衣望族”,
唐詩有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之句。
晉代謝安(320—385)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有治國才略。
東晉東渡後隱居會稽(浙江紹興)東山,以絲竹陶冶情操,時人為之語:“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四十余方出仕,
孝武帝時任宰相,遣謝石、謝玄等為將,大破北方強敵前秦苻堅于淝水。
謝玄(343—388),字幼度,晉宰相謝安之侄,謝安任他為廣陵相以御前秦,在淝水之戰獲大捷,並率軍收復徐、兗、青、豫等州。
相傳,謝安曾問其子侄:為什麼人家都要訓導子侄使走正路,成為優秀的人?
謝玄回答:這就像大家喜歡在庭階中栽培芝蘭玉樹一個道理。
後來,唐代王勃寫了一篇著名的駢文《滕王閣序》,文中有“非謝家之寶樹”句,“寶樹”一詞為人傳誦,
故謝氏有“寶樹堂”、“寶樹傳芳”之稱。
謝氏早在唐代就遷居閩南。
譜記,唐乾寧四年(897),申伯遠裔十六郎隨王審知入閩,裔孫蕃衍泉郡。
到宋代,謝氏已成為泉州城中一個望族……..
蓋自江左迭遷,而本祖家于泉,傳至宋時,泉城北門有謝膳者,開寶六年(973)進士。
謝徽者,祥符五年 (1012)進士。謝微者(原名徵)為金紫光祿大夫。
子季成,知邕州事;子仲規,左朝散大夫;侄伯景、伯強、伯初,登天聖二年 (1024)、八年(1030)、景祐元年(1034)進士;
孫邦基,登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奕世簪纓,遊宦接踵,以進士及第登宦,籍載郡志者三十八人。宗支貴盛,遷居不一。
在泉州城內外,謝氏建有可觀的家業:以前宋間相繼富貴,田連阡陌,莊舍外縣,門前建倉儲谷……
府第棟宇壯觀,簷廊輻輳,不見風日,內天井三十六,內設中亭、明樓以限內外,即中門之地。
門路通行街衢及裏中十字路,又山北之後,官路各一二里許,俱砌石以濟人行。
相傳泉州金魚巷即為謝氏發祥之地(金魚是宋代官員的佩飾,巷或因謝氏世代簪纓而得名),
故泉南一帶謝氏,多以“金魚衍派”為地望標識。
宋末,謝氏有支派分居晉江,吾謝先世始開桐城北門花園,有宋金紫光祿大夫築墳創業于晉之二都,
故後代有分守祖業居晉江二都山仔,繼而遷洋美居住者。因明代倭亂,譜記遺散,僅知有“司諫公”,傳“霸都公”,
後分東、西兩支派,而同奉“霸都公” 為肇居晉江一世祖。
《寶樹謝氏族譜序》記:一世,霸都公,宦門後裔也,備濟人之德,有馭眾之才。
逢元末天下搶攘,公率居民守土,嘗捐己資萬數以衛鄉間,賊不敢犯,全活百千萬人之命。
都人感戴者服其義,外寇睥睨者畏其威,因號謝霸都。
自元代以來,居住晉江洋尾的謝氏,或農或商或讀,繩繩振振,頗為蕃衍。
至明代,有因營生外出於廣東高州者,有出遊于廣之澳內,能曉蕃語,日與澳蕃為市,遂十一之利,
傳裔于澳門者,有遷移興化者,有遷入台灣者。
迄今謝氏已廣泛分佈于青陽霞浯、西宮,羅山東洋,陳埭前社、海尾、仙石、下村、雙溝,
池店池店村、普角、曾村、溜石、錢頭、舊鋪、新村、嶼尾、東山、前山,紫帽張園、後厝街,
東石白沙,內坑井上、後村、後溪,金井南江、寮頭、圍頭,英林謝厝街、東村,安海街內等處。
約在明初,謝氏一支遷至晉江十一都登卿里 (即謝厝街),
據謝氏墓誌銘云:
吾族遭明季播遷,譜籍埋壞,猶幸故老有言,居泉郡之金魚裏者,祖宋尚書韜公。
居十一都謝厝街者,由金魚而來看守墳塋耳。
謝厝街分長房、二房,又分衍東村、深滬畬下、東石白沙、岑下各派。
因其地沿海,田地瘠鹵難以糊口,故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有大批族人成群結夥前往臺灣墾拓並定居臺灣。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東村謝淑元由府學考中舉人,高中解元,
乾隆五十八年(1793)赴京考試會試又得第一名,官授翰林院檢討,
成為晉南謝氏最大的榮耀………
這就是謝姓“ 寶樹傳芳 ”、 “ 金魚衍派 ”等堂號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