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生於清同治三年(1864),出生前正逢父親邱龍章為營救東勢石岡地區鄉民而得罪叛亂的戴萬生,

為其所追殺,避難到苗栗銅鑼竹森村李氏家祠坐館,丘逢甲就出生在竹森村。

邱龍章是咸豐年間秀才,稍後戴亂平,邱龍章才返東勢,為次子取學名逢甲,以示逢甲子年。

丘逢甲原名秉淵。家族中傳為逢甲十四歲應府試,當時主考官福建巡撫丁日昌,面考他另作竹枝詞,

一日內完成,丁日昌稱譽他為「東寧才子」,但另有一說此為二十二歲作品。

日本據台,很多仕紳為保留家業,故與日人妥協,唯獨邱家被焚、被搶。

之前丘逢甲已與長兄邱先甲,帶領三十六名義軍奉父從中部海港口出海,內渡泉州。

當時邱先甲、丘逢甲之妻,丘逢甲弟弟樹甲,瑞甲,兆甲,丘逢甲兒子二歲的邱琮──即丘念台,

樹甲之子(邱琨)妻子林金盞(霧峰林家女兒)還在在大埔厝(潭子)。

稍後柏莊被焚,丘樹甲才奉二嫂率妻小姪兒弟弟在霧峰林家及妹婿張家協助下到泉州。

邱先甲及其他義軍再回廣東鎮平祖居 ,因無可作為,不久即返回台灣。

邱先甲,清咸豐七年(1857)五月生,日治大正六年(1917)卒,為丘逢甲之長兄。

在清領時期以「邱成記」為墾號,開發台中附近竹仔坑、廍子坑一帶土地。

18955月率民主國義勇駐守南崁抗日不成後,一度內渡原籍,年餘再還台,拓墾於大坑地區,為該區最大墾戶。

邱先甲於乙未年秋返台,改名德來,想再號召義軍抗日,在日軍圍捕時一躍跳過竹圍竹叢,但後來還是被捕,

被囚一段時間後出獄,田園山產被日本台灣總督府沒收。

他原只有一女,隔數年於(1899)年五月台中大坑生長子邱賜璘(後易名為邱伯璘)。

後逐年生育,共有五子八女,另有一養子一養女。

邱先甲原拓一千五百甲地,田園盡被沒收,大部分被日本台灣總督府拓殖廳分給大寶株氏會社,

自明治三十五年(1900),三子邱璣出生,開始向日本台灣總督申請,要回當年拓墾之土地。

他直接向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申請,一直到大正五年(1916)日本換了幾位台灣總督,共申請回三百甲土地。

邱先甲在世時,即令年幼子女必須續讀漢文,

過世前亦遺言將來入門媳婦及孫輩必須習漢文以不忘本來。

邱先甲墓建於日大正6 年(1917 ),墓園格局方正,氣勢磅礡,墓園為二墓手建築格局,

墓碑雖於民國78 年曾遭更換,但四周的泥塑及洗子石裝飾,仍為日據時期的作品。

墓園立柱上有一對泥塑石獅,造型栩栩如生,而其墓手的泥塑裝飾,如花鳥等吉祥圖案,

所保留的品相,相當完整。

邱樹甲行三,返粵後,亦因族中困頓,回唐山即棄文從商,五年後死於鼠疫。

丘逢甲長男、四子亦病死,

邱樹甲妻,原台灣最大富豪阿罩霧林家千金,但丈夫死後辛苦育子,

子又早死,其孫丘應柏學名晨波,抗戰時曾隨伯父丘念台投入抗日游擊隊「東區服務隊」。

2008 年以九十二高壽過世,

甲午中日戰後,清廷割台,丘逢甲倡議自主之策,建立台灣民主國,率義軍抗日,後因勢單力薄不敵

強大的日軍,而愴然內渡,講學於潮州韓山書院,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藉詩作聊慰對台灣的眷眷思情,

同時對台灣之淪日,也表露了無盡的哀痛和憤恨,後人尊他為「愛國詩人」。

 

丘逢甲生有多子,成人者有四男二女。

長子丘念台,民國五十六年因公卒於日本東京,著有「嶺海微飆」一書,

次子丘琳,曾任中山大學教授,逝於大陸。三子丘瓚,六十八年卒於香港。四子丘瑯,抗戰時卒於重慶。

孫女丘棣華,為台北縣私立竹林中、小學及幼稚園創辦人。

 

孫丘應楠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孫丘應樑曾任銅鑼衛生所主任,

可能是丘氏後裔中,

唯一曾住在苗栗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