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孔(1678-1736)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為張廖家族十二世祖。
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時,當時二十四歲,帶領著弟弟廖朝間、廖朝路及堂弟廖朝近、廖朝廳等五人,
渡台在台灣雲林起岸,而落腳在二崙一帶。
西螺地區大批的雙廖姓人氏,生廖死張就是從官陂來的,從現有資料顯示:
康熙30年(1691) ,十三世祖廖欽承(字榜)與廖盛周叔侄兩人與族人入墾崙背港尾,
康熙四十年(1701) 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兄弟和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入墾二崙 (頂茄塘、下茄塘、
崙東、崙西、塘子面) 。
在此後一、二十年間(康熙四十年到六十一年) 也有其他的張廖族人二、三十人,
陸續續從詔安縣官陂移民來臺,分散於西間、二崙一帶各角開墾農地,
直到乾隆間,逐漸開放移民禁令,引起福建、廣東兩省沿海居民,移民海外熱潮。
在這一波移民熱潮中,又有不少官陂廖姓族人,一批又一批移民前來西螺、二崙、港尾一帶二、
三十個聚村莊拓墾,形成了所謂的西螺七崁……
清康熙年間,當時西屯地區仍是巴則海族世居的地方。廖朝孔起初在雲林縣二崙鄉地方一帶墾拓,
後因雲林二崙基業有成後,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三個兒子之中,留下次子守業,帶領著長子、三子
來到臺中西屯港尾(西屯當時是在諸羅縣境內)一帶探勘另行開墾,為西屯港尾地區的先驅開拓者,
雍正12年(1734年)之間,並接受台中岸裡五社總通張達京邀請,與秦登﹝廷﹞鑑、姚德心、江又金、陳周文等墾首,
合組「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台灣中部平原,出資開墾葫蘆墩圳(舊稱貓霧圳),引大甲溪於樸仔籬口,
圳分上、下埤,長約四十餘里灌溉拺東堡千餘甲地。
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之持有地分布在永興莊一帶﹝即今西屯區港尾里﹞,
廖朝孔便成為開發西屯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也多分布在這一個地區,
港尾里有一間清武家廟垂裕堂便是紀念他和歷代張廖祖先的祠堂。
廖朝孔在生時,育有三子,廷鎬、廷金興(金、興合為一字)、廷鈺,皆是捐納後當監生,
今祀台中西屯港尾里的「清武家廟」。
二崙的發源,自清康熙四十年間(1701),廖朝孔兄弟及堂兄弟共五人,冒著當時清廷禁海令,
陸續自大陸福建省漳州昭安縣內陂鄉來台拓墾,落腳二崙,此地有兩個小丘崙,眾人分稱為小二崙、成為
最早入墾二崙地區的拓荒者,東邊小丘開發後稱為崙東村,西邊小丘開發後稱為崙西村。
當地地勢良好,可開闢埤圳以利於灌溉,廖朝孔即致力於水利的興建,
幾年後,附近不毛之地都變為良田。 康熙四十五年,廖朝孔探訪大墩(今台中市)至西屯北側永興庄,
當地地形東西 南北四陎都有大小崗阜,永興庄剛好在中央,南方雖有溪流但還沒有匯集水流的地方。
後來 廖朝孔終生勤勉,不幸積勞成疾,於雍正九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在台中港尾及二崙均有祭拜廖朝孔的祠堂-垂裕堂,
每年春分、秋分及其冥誕,子孫均遵禮祭祀。
時至 今日,港尾大片土地仍屬廖朝孔的子孫所有,繁衍興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