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謝淑元榜:臺灣府王搢圭、臺灣潘振甲(以軍功,加六品銜)。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恩科韓學泰榜:臺灣府童俊德(同安人。有傳)、嘉義郭一簪。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恩科鄭炯榜:臺灣府李維梓(本名石。歷閩縣安溪教諭)、嘉義柯梅溪(晉江人,
者仁子。河南密縣知縣)。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吳宏謨榜:臺灣府嘉義林毓奇、彰化何肇成(詔安人)。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楊惠元榜:臺灣府洪禧(山西試用知縣)、嘉義蔡廷懋。
乾隆六十年(乙卯)龔正標榜:臺灣府鄭錫金(本姓吳。捐升內閣中書,雲南麗江知府)、嘉義蔡廷炯。
嘉慶三年(戊午)鄭兼才榜:郭紹芳(臺灣廩生)、蔡廷槐(嘉義附生)。
潘振甲(?~?),臺灣縣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嘉慶十一年(1806)蔡牽之亂,
以守城功,授六品銜。十二年(1807)薛志亮開局續修《臺灣縣志》時任分纂。
現存詩作僅見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及陳廷瑜《選贈和齋詩集》。
資料顯示: 郭一簪出身於鈔岱郭氏一族…..
晋江郭氏聚居地有金井鈔岱、龍湖后溪、東石郭岑、磁灶吴嶺、吴厝、羅山荆山、山仔等7個鄉村,
共計3770人。其中以金井鈔岱村人口居多,有2700人,
据《岱陽郭氏家谱》記載,鈔岱郭氏人閩始祖名郭淑,字里之,號覽溪,河南光州固始人。
唐高宗總章年間随陳元光人閩平亂,定居漳州榴陽。
元末明初,鈔岱郭氏肇基祖郭敬(1329— 1393),字君冕,號天功,又號爾旒,官拜廉訪使,
從漳州遷晋江,卜居濱海蔡埭,即后来的鈔岱村。
郭敬生一子日真盛。真盛生記生、安壽、顺濟、安德五子。长子記生移居莆田華中村;
次子安壽、五子安德分别傳鈔岱東頭份、西頭份;三、四子移居晋江十一都塔頭埕邊。
其后又有七世郭仲遷磁灶浯嶺,九世郭俊,十三世郭天錫遷泉州后城,十世郭燧遷南安黄山,
郭烈遷居郭岑,十三世郭赓保遷青阳浯厝。
此外,歷代尚有遷安平、永春、漳州、同安、廣东、澳門、湖廣以及台湾嘉義、彰化、諸羅等地者。
清康熙年間,臺灣歸人清朝版图,成為隸属福建省的一個府。憑著两岸通往之便,鈔岱郭氏有不少人
因此東渡台灣; 其中十三世郭啟貴暨子三人:懋锦、懋名、懋钦,俱移居臺灣嘉義縣。
十六世郭章雲(1722–1797),諱雲龍,號震亭,甲午(1774)科歲貢生。
十七世郭高崧(1760—1818),諱维降,字希光,官名一簪,號東山,自幼即以神童見稱于缙绅,
及長,取進于台灣嘉義縣学,乾隆戊申(1788)科中第十八名举人,北上公車,参加内廷教習考试,
恩授内閣中書。
郭紹芳(?~?),臺灣縣人。清嘉慶三年(1798)舉人。
嘉慶八年(1803)鳩資重修臺南府學新朱子祠,嘉慶十二年(1807)受志局聘,分纂續修《臺灣縣志》。
詩作據清修臺灣方志所引輯錄。
按: 章甫( 1755-1816) 字申友,一字文明,號半崧,福建泉州人。以歲貢設教里中,名著閩海。
三十二歲遷台。嘉慶二年(1797)歲貢生。其後三應鄉試不中,乃設帳郡治(今台南市),
誘掖後進,淡水詩人施鈺,舉人郭紹芳皆出其門下。
柯梅溪, 父柯者仁 , 晉江縣志記載其曾任閩清教諭。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三年 (1794- 1798) 這幾年之間 , 連續有三位蔡姓舉人登科 ,
這三位正是蔡廷懋、蔡廷炯、蔡廷槐 ; 根據金門瓊林蔡氏宗祠僅見的匾中可知 , 此三人為兄弟 ;
進一步了解 此一蔡氏與瓊林蔡氏並非出於同一宗族 , 顯然只是同姓之誼罷了……
更令人納悶的是 :
一家兄弟三舉, 是如何光耀門楣的事 , 何以欠缺更進一步之資訊呢 ?
嚴格來講, 幾乎是找不著任何有關於此一家族的絲縷記載 。
濟陽柯蔡自西周受姓以還,和其他氏族同樣自西往東,循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發展而變遷,由黃河
跨長江而至嶺南閩粵一帶,進而過海漂洋,由臺澎至南洋各屬。
明末萬曆年間鄭成功的一位蔡姓部屬于萬曆十九年 (1591),東渡到達臺灣,居住在雲林縣南鎮的
埤頭鄉,開墾荒野,成為臺灣落基的蔡姓第一人。
到了清代,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先後從福建和廣東遷到臺灣。
康熙年間就有南安人蔡為謝、蔡挺、蔡構等人入墾於大槺榔西堡鄉;有晉江人蔡姓開墾的鳶松堡等。
雍正年間,有福建蔡媽西入台。乾隆年間,又有漳州蔡王昆、蔡五常遷入臺灣。
蔡姓在臺灣繁衍生息,幾乎遍及臺灣全省。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蔡姓子孫隨處可見。
就人數而論,它是臺灣的第八大姓。就分佈來說,蔡姓多集中在台南和嘉義兩地,約占全島蔡姓
人數的一半以近代人才濟濟。
台灣蔡氏宗親最多的地方就在於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布袋鎮,兩者都發源於石獅,堂號都叫濟陽,
但起源地已經不同,而且布袋、北港都靠海,兩地皆祭拜媽祖,石獅也靠海,媽祖廟卻很少。
台灣「布袋蔡」跟「北港蔡」族譜排序不同,
「布袋蔡」跟東石鄉的「東石蔡」均起源於石獅的東石,兩岸地名一模一樣;
而「北港蔡」則起源於靈秀鎮,但同鎮也有兩支,「容卿八鄉」以及隔壁的「金鵬七鄉」。
由此推敲, 大抵推斷此三人昆仲可能出身於東石的蔡氏一族 ?
晉江蔡氏總屬濟陽衍派,而有莆陽、青陽支派之分。
莆陽派以唐末自河南固始遷居仙遊赤湖蕉溪的蔡用元為一世祖。
五傳至蔡襄(1012—1067),字君謨,曆官至端明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與范仲淹、歐陽修
宣導慶曆新政,革除舊弊,修明政治。
蔡襄在福州、泉州任地方官時,興學校,除弊俗,修水利,築橋樑,得民愛戴,卒諡忠惠。
故莆陽蔡氏引之為榮,以忠惠傳芳作為燈號。
東石大姓蔡氏也屬於莆陽衍派……
東石原是晉江南部一個臨海的村莊,有得天獨厚的避風海港可通外洋。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海,原來在泉州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為了生計,紛紛尋找
偏僻的港口出海,於是東石、安海私商活動特別興盛。
洪武年間,陸續有數名蔡姓自泉州遷居東石,世代以海為田,航運為業,逐漸蕃衍成為大族。
明清交替,海疆戰亂多年,人民播遷散離,海港淤塞。
到康熙年間,臺灣統一於清朝版圖,臺地人口日增,經濟發展,需求大量大陸生產的棉布、日用品。
東石人緊緊抓住商機,清雍正元年(1723),由銀爐戶蔡達光發起,聯結原來不同支派的蔡氏為一族,
在玉井戶蔡層石故宅蔡襄祠遺址上同建東石蔡氏大宗祠,下分三房十柱份:
長房——金埔、前埔、珠澤;二房——玉井、西湖、衍澤;三房——西霞、東埕、銀爐、庭窟。
並以蔡氏帶動其他各姓氏,在村前疏浚一條長2公里、闊60米的海港,使航道暢通,各姓、各房
紛紛置建航船,開鑿船塢,興起對台航運貿易。開新港,建大宗,號十房成為一時盛舉。
東石蔡氏其時公議從十一世起以
由此推敲, 大抵認定為三人昆仲出身於東石的蔡氏一族 ?
終究未能取得進一步資料 ……
可能三人昆仲在獲取功名後均攜眷前往內地為官 , 未在回歸故里 ;
以至於在嘉義東石(或布袋)一帶不曾留下任何蹤跡 ?
按: 近期搜得一條資訊, 說明日治時期編纂的嘉義管內打貓各堡採訪冊內記載:
蔡廷槐是嘉義縣打貓南堡崙尾庄人 ,曾官任湖北知縣 。
同一份報導又說三人可能源於雲林褒忠大墾戶 ? 終究沒有令人信服的解答 ……
嘉慶三年郭紹芳(臺灣廩生)、蔡廷槐(嘉義附生)相關資料登載於臺灣采訪冊 ;
而較晚成書的台灣通志對此卻是遺漏未載錄 ? 則有
至於其他數位舉人, 則資料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