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因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而得名,爲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

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述:東坡雲,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

初唐的端硯,一般以實用爲主,無紋飾。中唐以後,端硯的硯形、硯式不斷增加,

不少硯從純實用逐漸成爲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收藏物。

鑒賞端硯,非常講究石質及其優美的石品花紋。端硯石質細膩、嬌嫩、滋潤、致密堅實。

一些硯石中有優美的石品花紋,其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天青、火捺、翡翠(斑)、金、銀錢、

冰紋凍,以及各種罕見各種罕見的石眼(鴝鵒眼、鸚哥眼、珊瑚眼、雞翁眼、貓眼、象牙眼、綠豆眼……)。

此外,端硯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名坑爲主,

其次還有宋坑、梅花坑,綠端……以及斧柯東諸坑硯石。

端硯和歙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

據說歷代皆採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

 

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

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

 

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

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巖、蚌坑等採石之所;

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

潭水無出口,需要人力將潭水排空,才能進入取石。

因此,採集端石只有在秋冬的枯水期,採石時間短、條件苦。

若是等到第二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

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

也有以眼來發品質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

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

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

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石的開採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

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

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

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來讚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

硯石紋理精細,則表面平滑,易於磨墨,磨出來的墨亦 勻細可佳;

這種硯不但發墨,且不損筆亳,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

簡而言之,端硯的優點就是

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