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建築約可分為閩粵兩大系統,因此寺廟裝飾藝術也隨之而有閩、粵風格之別。
其中閩系可分為閩北、閩南兩派,閩北以福州師為代表;閩南則可以再細分為泉州師和漳州師,
以傳統木雕(鑿花)而言,是以承襲自泉州、潮州與福州三地為主。
承襲自廣東地區潮州、汕頭、佛山的潮汕派的雕刻技法所刻的四角花鳥較傳古寫實,
人物造型架構似平劇人物,一板一眼姿態較嚴肅。
而延續福建地區漳州、泉州、福建木雕傳統的漳泉派之四角花鳥則較抽象寫意,
人物造型較似戲劇人物造形,較為順暢的穿插不受拘束。
高雄地區木雕匠師體系乃承襲自泉州師蘇水欽及黃良,
蘇派以人物、獅座見長,雕工細膩;黃派以花鳥見長,工粗而快,具寫實風格。
高雄市目前已登錄葉經義、林水養、蘇義雄、陳忠榮等四位藝師。
蘇水欽( ? – ? ),福建省泉州惠安人,做工細緻,以人物見長,生活嚴謹、教徒嚴格;
蘇水欽與黃良同為泉州人,但當時來台時,蘇水欽是直接就到台灣來,而黃良則是先落腳澎湖,
之後才到台灣與蘇水欽相識。
蘇水欽一派主要以高雄為主要據點,徒弟就約有三十幾位,並來自各地,較有名的就屬
黃金朝與葉經義,而其中陳正雄往北部發展,並至三峽祖師廟任首席木雕師,
葉經義出師後也陸陸續續的收徒弟三十幾位,台南北門鄉就有許多為葉經義的徒弟…..
可惜在第三代後,第四代徒弟多因現今台灣寺廟雕刻多直接引進大陸製品,
已鮮少有人傳承,第五代中僅有蔡全寶一人傳承給其子。
葉經義 (1938- ), 高雄市三民區人,原籍澎湖後窟潭,為著名的木雕司傅。
14歲(1952)時經同鄉的大木司傅謝自南的引介投入著名鑿花司傅蘇水欽門下習藝,習藝之餘
常以廟中其他師傅的作品為摹寫練習對象,尚未出師已受重視成為工程的管理者,
青壯年作品不僅承襲了泉州蘇水欽派的精髓,中年後因施作日本寺廟雕刻,融合了日式風格,
使其作品具有婉秀的風貌。晚年則以創作型題材為主,不論人物或走獸之神韻與動態,
均超越了其個人寺廟雕刻的水準,也為泉州蘇派的木雕再創新的高峰。
其作品有匠藝而無匠氣…..
其代表作品不計其數,大甲鎮瀾宮正殿的神龕,是全台僅有的三進階式網目結構、
三鳳宮幾座大殿的重建工程、左營孔子廟的木工、雕刻與彩繪,均能見其作品。
黃良(1895- 1968 ),泉州人,大正十二年(1923)應聘參與澎湖天后宮的整建工程,
天后宮完成後攜徒弟黃玉瑤參與澎湖其他廟宇的興建工程,先後做過馬公城隍廟、白沙
赤崁村龍德宮、馬公鎖港村北極殿、桶盤里福海宮等廟宇,培植了澎湖的木雕鑿花人才;
日治時期因本島施行皇民化運動,禁止一切民俗活動,鑿花工作亦受影響而轉至高雄發展。
其生前的最後作品即為高雄三民區的太子爺廟,享年75歲。
黃良可說是澎湖鑿花傳承系統之首,所傳弟子據考證已傳至第五代。
黃良的二、三弟子皆曾參與高雄市廟宇的木雕鑿花工程,
其中大弟子黃玉瑤(1905-1972)曾參與高雄代天宮、三鳳宮的鑿花工程,第三代的蔡嘉生
(1929~1997)也曾參與高雄三鳳宮的木雕鑿花、事師黃玉瑤的第三代徒弟林山下後定居高雄,
曾完成左營大廟北極殿、右昌三山國王廟、右昌元帥廟、右昌福德廟等,
黃玉瑤四子黃文豹(1947- )現居高雄,曾參與三鳳宮、鳳山仙公廟等;
而第三,四代亦已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