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摘要(31) 劉熙載 藝概 (節錄)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十歲喪父,數年後又喪母,篤行力學。道光十九年(1839),赴南京鄉試中舉。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赴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三年(1853)奉命值上書房,為皇室子弟講學,帝書「性靜情逸」賜之。 咸豐六年,年終考績,二樂察,名列一等,記名以道府用。 咸豐十年( […]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十歲喪父,數年後又喪母,篤行力學。道光十九年(1839),赴南京鄉試中舉。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赴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三年(1853)奉命值上書房,為皇室子弟講學,帝書「性靜情逸」賜之。 咸豐六年,年終考績,二樂察,名列一等,記名以道府用。 咸豐十年( […]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 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名尤盛,與蘇軾並稱蘇黃, 朱弁《曲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 在詩歌上主張借襲古人章句以創新意義,其手法多側重在「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等形式, 影響後世深遠,為江西詩派 […]
蘇、米之跡,世爭臨摹,予獨哂為效顰者,豈妄言無謂哉! 蘇之點畫雄勁,米之氣勢超動,是其長也。蘇之濃聳棱側,米之猛放驕淫,是其短也。 皆緣天資雖勝,學力乃疏,手不從心,藉此掩醜。 逸少以前,專尚篆隸,罕見真行。簡樸端厚,不皆文質兩彬;缺勒殘碑,無複完神可仿。 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書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優劣互差。 智永、世南,得其寬和之量,而少俊邁之奇。歐陽詢得其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 褚遂 […]
唐書雖有三變,虞、褚之真與行草,陸、李之行真,魯公之行草,率更之真書,長史之飛草, 所謂出類拔萃,固非隨波逐流者也。懷素聖母、藏真亦多合作,大字千文則穠肆矣,小字千文太平淡矣。 世傳自敘帖殊過枯誕,不足法也。 書有老少,區別淺深。勢雖異形,理則同體。 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岩岫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 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茂秀麗之容 […]
古今論書,獨推兩晉,然晉人風氣,疏宕不羈。右軍多優,體裁獨妙。 書不入晉,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詎稱逸品。 奈何今之學書者,每薄智永、子昂似僧手,誚真卿、公權如將容, 夫顏、柳過於嚴厚,永、趙少失奇勁,雖非書學之大成,固自書宗之正脈也。 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 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 夫字猶用兵,同在製勝。兵 […]
夫質分高下,未必群妙攸歸;功有淺深,詎能美善咸盡。 因人而各造其成,就書而分論其等,擅長殊技,略有五焉。 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 會古通今,不激不厲,規矩諳練,骨態清和,眾體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解。 此謂大成已集,妙入時中,繼往開來,永垂模軌,一之正宗也。 篆隸章草,種種皆知,執使轉用,優優合度,數點眾畫,形質頓殊,各字終篇,勢態迥別, 脫胎易骨,變 […]
項穆,初名德枝,易為純,最後更名穆,字德純,號貞元,亦號無稱子,秀水人,項元汴之子。 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 茲將書法雅言之精闢者選錄於後 : 書法之宗,獨以羲、獻、蕭、永,佐之虞、褚、陸、顏。 他若急就、飛白,亦當遊心,歐、張、李、柳,或可涉目。 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初規後賢,冀追前哲,匪是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學成一家,不必廣師群妙者也。 岩搜海釣之夫,每索隱於秦漢 […]
秀水鄉馬興村,舊時台灣府彰化「馬芝堡」之地,日治時期為台中州彰化郡秀水庄馬興小字。 泉州人陳文德(陳武) 在乾 隆 57 年(1792 )來台經商入墾於此, 由於 經商有道 ,不久即成為地方首富之家, 遂於道光 二十六 年(1846 )籌建益源大厝,佔地 3公頃有餘。 陳家早期亦有多人在朝為官,其後代 子孫 人數眾多,散居世界各地……. 馬興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原是平埔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