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81) 斗六 吳克明家族
斗六吳宅,為日治時期雲林首富、斗六仕紳吳克明(1872-1937)故居 。 因吳克明為清末縣試中甲午榜的秀才,所以被稱為「吳秀才宅」;而吳克明過世之後,吳宅由長子 吳景箕(1902-1983)孤守庭院,以正堂為家,醉心於詩詞,取名為「梅鶴仙館」,右後方的洋樓則以「貫虹書屋」稱之。 目前仍由吳景箕之子孫居住管理。 吳克明的曾祖吳五成曾為官於清廷,咸豐年間由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碧西渡海來台,落籍於古坑崁頭 […]
斗六吳宅,為日治時期雲林首富、斗六仕紳吳克明(1872-1937)故居 。 因吳克明為清末縣試中甲午榜的秀才,所以被稱為「吳秀才宅」;而吳克明過世之後,吳宅由長子 吳景箕(1902-1983)孤守庭院,以正堂為家,醉心於詩詞,取名為「梅鶴仙館」,右後方的洋樓則以「貫虹書屋」稱之。 目前仍由吳景箕之子孫居住管理。 吳克明的曾祖吳五成曾為官於清廷,咸豐年間由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碧西渡海來台,落籍於古坑崁頭 […]
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大陸的移民熱潮中,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王玉成入墾西螺公館、北、中部區域, 接續西螺各地都有移民進入拓墾,其中以官陂 廖姓族人移入最多。 廖文毅的祖父廖龍院(1835-1893),以開私塾教漢學為生,是西螺地區最早的長老教徒。 其父廖承丕(1871-1939)善理財,大量購買土地,成為當時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大地主。 廖文毅的母親叫做陳明鏡(1875-1966),畢業於台南市長榮 […]
廖朝孔(1678-1736)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為張廖家族十二世祖。 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時,當時二十四歲,帶領著弟弟廖朝間、廖朝路及堂弟廖朝近、廖朝廳等五人, 渡台在台灣雲林起岸,而落腳在二崙一帶。 西螺地區大批的雙廖姓人氏,生廖死張就是從官陂來的,從現有資料顯示: 康熙30年(1691) ,十三世祖廖欽承(字榜)與廖盛周叔侄兩人與族人入墾崙背港尾, 康熙四十年(1701) 廖朝孔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 […]
土牛劉家的歷史,幾乎就是土牛的地方發展史。劉氏先人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進入石岡拓墾。 至劉文進(啟成)(1771~1826)時,因經營樟腦油而致富,隨著官府禁墾政策解禁,劉文進招募佃農, 進入東勢角拓墾,擁有廣大田產,而成為當地一大家族。 嘉慶末年,劉文進於土牛建立祖祠,號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館。 劉文進逝世後,四個兒子劉章仁、劉章職、劉章喜、劉章崧四大房承續祖業,繼 […]
大林三和里之得名可能來自該里原由林仔頭、林仔前與水碓等三個舊聚落組成。 最大的林仔頭以江、黃、蔡三宗族為主。 其中人戶最眾的江氏係永定高頭東山房派下(永定江氏於大林分布最多者為溝背等北五里), 據《大林三和里(林仔頭) 重修濟陽江氏移臺族譜》(1918 年抄本)〈二十五世嗣孫國洋序〉稱: 「十九世在瑞公,瑞公平素志在四方,即率其弟到臺。自己居於林仔頭庄居住,其弟居於三十張梨(犁)…。」 該譜〈 […]
武舉人 光緒十五年(己丑):臺南府蘇建邦、彰化張廷樞、淡水陳邦超。 光緒十七年(辛卯):臺灣縣張寶山(原籍漳浦)、宜蘭縣陳遐齡(籍漳浦)、李濬川(籍詔安)。 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宜蘭縣陳朝儀(原籍漳浦)、彰化黃輝南、淡水周玉輝。 蘇東岳,號太虛,善化鎮人,善詩文,其師為善化武舉人蘇建邦, 大正12年參加文化協會,為會員,昭和6年(19 […]
武舉人 光緒十四年(戊子):臺灣縣胡澄淵、彰化曾鎮邦、張國揚(原籍漳浦縣)。 光緒十五年(己丑):臺南府蘇建邦、彰化張廷樞、淡水陳邦超。 光緒十七年(辛卯):臺灣縣張瑤山 (原籍漳浦)、宜蘭縣陳遐齡(籍漳浦)、李濬川(籍詔安)。 大雅區員林里張姓遷入很早,大概於員林村聚落形成初期即已遷入, 此從寶興宮沿革張媽容公可得到印證, 且地方上所留存建築亦以張家古厝最 […]
武舉人 光緒五年(己卯):臺灣府沈宗海、淡水楊廷輝、蔡丕烈。 光緒八年(壬午):臺灣縣葉騰雲、宜蘭縣潘振芳(籍漳浦)、彰化許肇清。 蔡丕烈,字光燦,1861年生於台北和尚洲 (蘆洲)。 其父蔡佛托,字競滄,為始祖蔡顯佑之第十五世後嗣。先袓約於1855年前後偕妻朱玉,從祖籍 福建泉州同安縣十六都成名鄉安仁里蔡庭保東西社移民台灣,落腳於台北和尚洲(蘆洲)。 以携帶來之有限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