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楹聯(113) 宜蘭 城隍廟 五穀廟
(1) □□四年元月吉旦 恩威並濟 □□□□□□ 仝敬獻 (2) 戊辰年仲秋三月穀旦 膏澤優渥 (3) 富貴驚人有如春夢一場 英雄蓋世難免無常二字 (4) 善惡不爽錙銖汝欲欺心神未許 吉凶豈饒分寸他能昧己我難瞞 民國壬辰仲夏重修 弟子徐燦壽 敬書 (5) 孝篤忠竭□爾宜為本有立 善昌惡殃懍吾賞罰終無差 […]
(1) □□四年元月吉旦 恩威並濟 □□□□□□ 仝敬獻 (2) 戊辰年仲秋三月穀旦 膏澤優渥 (3) 富貴驚人有如春夢一場 英雄蓋世難免無常二字 (4) 善惡不爽錙銖汝欲欺心神未許 吉凶豈饒分寸他能昧己我難瞞 民國壬辰仲夏重修 弟子徐燦壽 敬書 (5) 孝篤忠竭□爾宜為本有立 善昌惡殃懍吾賞罰終無差 […]
(1) 咸豐捌年歲次戊午年二月十九日 恩德齊天 信官長白富謙敬獻 (2) 天生民縱靈女救民久推神力 后無子受眾人如子共仰母儀 (3) 天即性天救父拯兄全孝弟 后同元后山陬海噬沐恩膏 (4) 天鍾聖母之德盛德在水 后異婦人之仁至仁如山 (5) 發跡湄洲 湛恩澤國 慈雲 法雨 (6) 同治柒年端月 日 澤周海甸 藍翎同知署噶瑪蘭通判 […]
清朝初朝,草屯境內的土地仍泰半為平埔族所擁有,此與屯番政策不無關係。 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亂時,曾得平埔番之助,故奏請屯番。 但是到了道光初年,平埔族大舉遷徙埔里時,其土地已所剩無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 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 至乾隆 […]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月三日,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 清朝時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 難以縷述,為一代人傑。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 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早期客家人 […]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 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 因為環境所迫,乾隆32年(1767)遷居到台灣的苗栗住了幾十年之後,又因社會動亂 而於道光3年(1823)來到宜蘭尋找新天地。 他們先定居在員山的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擺厘地區,並且在這裡建立宅院。 經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成建遠近聞名的重要家族。 「鑑湖」是宜蘭擺厘 […]
據陳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原為木匠的陳氏家族來臺祖陳任華,攜帶超纘、超貴二子, 自廣東省鎮平縣白馬鄉臨泉埧(即壩字)羅經圈渡台拓墾。陳氏父子在觀音紅崁頭白沙屯(今桃園縣觀音鄉)上岸,後遷 抵桃園南崁墾殖,三子陳超學在此時期誕生(乾隆五十年1785)。 日後陳氏三兄弟分家,陳超學在嘉慶十一年(1806)因避閩粵械鬥,從南崁移居新埔五分埔, 成為陳氏家族開基五分埔的始祖,也根植陳家在五 […]
吳鸞旂(1862-1922),字泮水,號魯齋,祖籍福建龍溪臺灣彰化縣藍興堡出身。 是清末及日治時期臺灣中部的著名仕紳,與林獻堂之父林文欽為表兄弟。 吳郡山家族主要分布區─臺南、彰化及臺中等三個縣市,尤其著重於彰化平原的開發。 入彰的發展,則包括吳文海入墾湳港西莊及水漆林莊、吳文清建立水漆林莊吳郡山館業、吳世同入墾東螺西保 十三甲、吳師舜建立十三甲館等,以及租業的管理與紛爭。 並及於當時亦屬彰化縣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