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44) 內湖 郭崇飽家族
內湖境內,有漢人開墾業戶,始於清乾隆初年;「內湖庄業戶何周沈」招佃來墾, 「十四份陂圳」為里族莊林秀俊所開築;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塘面積二十四甲餘, 主要集水區為五指山系的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 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灌溉下游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 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 […]
內湖境內,有漢人開墾業戶,始於清乾隆初年;「內湖庄業戶何周沈」招佃來墾, 「十四份陂圳」為里族莊林秀俊所開築;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塘面積二十四甲餘, 主要集水區為五指山系的白石湖(碧山)和大邱田(大湖街底)山區,是圓覺小溪、米粉坑溪和 牛稠湖山澗溪水的匯集地。灌溉下游農地範圍,包括「新里族庄」附近的十四份(今康寧路三段一帶)、 彎仔庄(今國醫中心南側一帶)和粉寮(公館山西南側一帶),面積 […]
李春生(1838-1924) , 道光十七年(1838) 生於廈門,父親李德聲,母親林有,排行四男; 大ˊ正十三年(1924) 歿於台北大稻埕,享壽88歲。 1851年春生隨父由倫敦宣道會宣教師施敦力亞力山大(Alexander Stronach)在廈門領洗; 是從廈門移居台灣最早期信徒之一。其事蹟已有專論專書所介紹。 1895年,台灣改隸日本。同年8月8日,台北保良總局成立,劉廷玉、葉為圭分任正 […]
(1) 皇清 重建城隍廟碑 (略) 乾隆三十年歲次乙酉端月 日吉旦 知諸羅縣事 張所受立石 (2) 供香燈之資記碑 (略) 特調臺灣府嘉義縣正堂 加五級紀錄一次 (嘉義縣知縣) 范學恆為 瞻仰神庥願供香燈事 (下略) 道光拾捌年十一月 日 給 (3) 道光歲次辛丑年仲夏吉旦 道宏化育 欽命太子太保 前任福建水師提督
(1)咸豐七年六月吉旦 福庇雁行 昔松溪先兄即真於斯 卿現蒙憲署理 斯篆仰叨佑綏我雁行 不僅造萬民己也 署苯港縣丞 白鸞卿題 (2) 降乩新南港福澤波及臺邦 羽化古湄洲聲靈遍于四海 嘉慶乙亥年陽月吉旦 西勢潭三庄眾弟子仝叩 (3) 嘉慶丙子仲春穀旦 恩流海嶠 護臺灣鹿港同知 笨港縣丞臣 龐周敬立 (4) 嘉慶乙亥年陽月吉旦 聖慈母德 欽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處地方軍務統轄臺澎水陸官兵 二等子爵世襲軍 […]
(1) 咸豐元年瓜月 德侔天地 晉江 莊俊元敬書 泉郡 金合順 廈門 金正順仝叩 (2) 赤面秉赤心隱徵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臨危不愧青天 民國庚寅年蒲月吉旦 北港區萬興信士 林岸敬獻 (後殿 協天宮) 福州趙右中撰 陳向陽書 (3) 嘉慶丙子仲春穀旦 日月爭光 護理臺灣鹿港同知 笨港縣丞 龐周敬立
大龍峒一地原來是平埔族「大浪汞」(或稱巴浪汞)社的居地。十九世紀前期,來自福建省泉州同安縣 的移民人數漸多,遂在圓山與淡水河間建立起一條東西向的街道(今哈密街),稱「四十四坎」, 東起保安宮(主神保生大帝,源起同安縣),西邊的終點可能為和安宮,並運用淡水河經商,這個地區 一般就稱為「大隆同」或「大龍峒」。 大龍峒的發展並不若艋舺或大稻埕興盛,但仍然是今日臺北市發展的初起地區之一, 談及臺北市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