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78) 莿桐 林本家族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刺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建屋成村,因刺桐樹綠布,故取名為莿桐巷。 《諸羅縣志》記載著「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 […]
土牛劉家的歷史,幾乎就是土牛的地方發展史。劉氏先人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進入石岡拓墾。 至劉文進(啟成)(1771~1826)時,因經營樟腦油而致富,隨著官府禁墾政策解禁,劉文進招募佃農, 進入東勢角拓墾,擁有廣大田產,而成為當地一大家族。 嘉慶末年,劉文進於土牛建立祖祠,號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館。 劉文進逝世後,四個兒子劉章仁、劉章職、劉章喜、劉章崧四大房承續祖業,繼 […]
大林三和里之得名可能來自該里原由林仔頭、林仔前與水碓等三個舊聚落組成。 最大的林仔頭以江、黃、蔡三宗族為主。 其中人戶最眾的江氏係永定高頭東山房派下(永定江氏於大林分布最多者為溝背等北五里), 據《大林三和里(林仔頭) 重修濟陽江氏移臺族譜》(1918 年抄本)〈二十五世嗣孫國洋序〉稱: 「十九世在瑞公,瑞公平素志在四方,即率其弟到臺。自己居於林仔頭庄居住,其弟居於三十張梨(犁)…。」 該譜〈 […]
清代台灣初入版圖,民變不斷,造成清廷統治上的極大困擾;內山又有強悍生番,每每危及漢人。 所以一方面必須壓抑移民,一方面又須阻止生番出草。這種情形下,介於漢人移墾勢力和生番盤據地中間的熟番, 就成了清廷大力招撫﹑籠絡的對象,以便用番制漢,又可以番制番。 霄裡社蕭家的崛起與發展便是這個撫番制度下,具體而微的例子。 蕭家族譜從開基祖蕭那英(知母六)記載起。 據蕭家族譜所記,蕭家來自山西太原,由於明代水淹 […]
竹塹社起初分佈在香山一帶,鹽水港附近,後逐漸往東北移動,《新竹廳志》記載「西南至鹽水港與中港社相對, 東至咸菜硼的龍岡及楊梅、中壢間的土牛與南崁社為界。」。 活動範圍以頭前溪、鳳山溪為主,從近海的新竹平原, 往東經飛鳳台地、竹東台地、湖口台地至馬武督、五指山等高地一帶。 竹塹社向香山北移至後來之竹塹廳域內,聚居於武營頭至北鼓樓街(今新竹市中山堂及北門街南頭)。 雍正十一年(1733),竹塹植竹 […]
芎林鄉原名「九芎林」,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以前尚屬土牛溝(漢人與原住民分界)以外原住民游獵之地。 乾隆四十年以後有粵人墾戶姜勝智與劉承豪等,先後向竹塹社通事什班墾批開拓建莊,什班與姜勝智並先後建公館 於九芎林,以為墾務推展的根據地。 芎林地區的開發,是由劉承豪及姜勝智共同努力而成,姜家後來重心移往北埔地區,劉家則繼續留在芎林地區。且 劉承豪不但是芎林地區開發的重要功臣,其子劉里益亦擔任芎林地 […]
關西鎮上林里坪林范家,原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侖嶺鄉黃護寨。 這一系列范家子弟是由一世祖范法澄,于元末明初隨衛戍所屯兵,由祖籍程鄉縣遷來陸豐縣新田。 因立屯于衛,基於民不抗軍的原則,乃避居侖嶺鄉。 二世祖范均堡、三世祖范仁富、四世祖範文英、五世祖范崇球、六世祖范元章、七世祖范彩鵬、八世祖范耀川、 九世祖范延簡、十世祖范登輝。范登輝娶妻葉氏,生昌貴、昌睦二子。 范昌睦與吳氏共生有紹權、紹文 […]
新豐鄉,舊稱紅毛庄,至民國45年始改稱今名。當地漢人正式拓墾,據相關文獻記載,始於清朝雍正年間。 淡新檔案22410-116案件所載:「立典庄業契人汪文東等,有承先祖父遺下于雍正拾三年間,合夥向竹塹社大均等買給 荒埔壹所,續後股內承坐一併歸壹,坐落土名萃豐庄、眩眩埔、造船港、紅毛港、大溪墘、蠔?港等處……」 文中「先祖父」即泉州人汪淇楚, 汪淇處與汪仰瞻、汪廷昌等眾人,於雍正13年(1735)合夥 […]
清朝初朝,草屯境內的土地仍泰半為平埔族所擁有,此與屯番政策不無關係。 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亂時,曾得平埔番之助,故奏請屯番。 但是到了道光初年,平埔族大舉遷徙埔里時,其土地已所剩無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 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 至乾隆 […]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月三日,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 清朝時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 難以縷述,為一代人傑。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 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早期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