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 新瓦屋 林孫檀家族
竹北文興路有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間追隨 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當時由於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 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 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 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屋」。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 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 族人以 […]
竹北文興路有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間追隨 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當時由於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 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 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 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屋」。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 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 族人以 […]
打開台灣拓墾史,可以發現凡有溪流直通入海的地方,開發都較早。 淡水、萬華、鹿港都是典型的例子,位於濁水溪旁的西螺也不例外。 康熙四十年,當時居住於福建漳州的廖朝孔連同幾位兄弟渡海來到西螺, 展開艱苦的移民生活,之後廖氏族人大舉遷移來台開墾,多聚集在現今 西螺、二崙、港尾一帶,後來發展成二十五個村莊。 而西螺靠近水岸一帶因為與濁水溪對岸的東螺有小型船隻來往,而形成渡口, 主要以南北雜貨的交流為主,為 […]
苦苓腳,是新竹市北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古賢里及其西南側的新竹機場部分地區。 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苦苓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苦苓腳庄」,隸屬於竹北一堡。 該庄東北隔頭前溪與新庄仔庄相望,東南與湳雅庄為鄰, 西南邊為樹林頭庄、吉羊崙庄,西北邊為槺榔庄。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 大正九年( […]
所謂吳半街指的是大湖口新街之南片街,也就是與現今三元宮同方向的半面街屋。 這半街店面除了極少數由羅仁本、羅志浮、傅元熾及葉有千等人所興建外,其餘皆由原來居住 羊喜窩的吳屋族人所建,也因此被稱為「吳半街」。 大正九年(1920) ,大湖口的經濟隨著連續幾年繁榮的臺灣經濟,而欣欣向榮。 此時大湖口三元宮剛剛落成,經營米穀生意的周屋在橫街新建的「周裕興」、「周永興」店面 展示著長岡嶺商人的驕傲,大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