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家族(088) 嘉義 賴時輝家族
賴氏家族為嘉義地區諸羅名門,係至第一代賴斌來來台開墾三界埔(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等處墾殖, 後移至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以農為業,在嘉義八掌溪畔發展起來,其後二、三代定居於此持續農耕, 奠定日後發展豐厚的基礎。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賴家至第四世代,已開闢田地千餘甲,引八掌溪之溪水灌溉,耕作人數已達數千人之多。 第四世後裔賴時輝移居至嘉義市布街(今光明路),經營賴集義大租館,廣達六庄, […]
賴氏家族為嘉義地區諸羅名門,係至第一代賴斌來來台開墾三界埔(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等處墾殖, 後移至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以農為業,在嘉義八掌溪畔發展起來,其後二、三代定居於此持續農耕, 奠定日後發展豐厚的基礎。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賴家至第四世代,已開闢田地千餘甲,引八掌溪之溪水灌溉,耕作人數已達數千人之多。 第四世後裔賴時輝移居至嘉義市布街(今光明路),經營賴集義大租館,廣達六庄, […]
張姓在南投市有三大派下組織:琯溪派下或稱小溪派,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琯溪鎮, 南坑派下來自南靖縣南坑,大宗派下則來自大陸各地包括小溪南坑,三大派下各置有產業, 大宗派因未興建宗祠,故神主「張良公」神位暫借祀在琯溪宗祠。 《廣韻》記載黃帝第五子「揮」:「使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故傳說張輝為張姓始祖, 傳至漢文帝時,張良之孫張典任清河太守,此後張姓以「清河」為堂號,南宋時,小一郎 […]
內厝座落於樸子街最北端,在朴子溪南畔,與更寮庄(屬六腳鄉)對峙,今屬內厝里。 昔年牛稠溪於斯分支,將部落圍繞其中,與外界隔絕,因房舍被溪流所圍住,故稱之為內厝。 原名觀音亭(即 龍樹亭) 所在之地方稱之為內厝,是因為該處為一被朴子溪包圍在內的厝地。 在乾隆輿圖中已標注有觀音亭,可見其重要性…….. 傳說配天宮最早興築時,媽祖金身夜晚是渡過朴子溪,安置在內厝的龍樹 […]
清時平鎮為桃澗堡的一部分,以當時的行政區劃可分為八保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宋屋庄、北勢庄、 南勢庄、山仔頂庄、東勢庄、社仔庄等。 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寮(今楊梅區 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今桃72線 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安平鎮。 […]
《張氏族譜》記載:泉州賢坂張氏的始祖張天覺,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 以參謀削王仙芝之亂,授南劍刺史,及朱溫纂唐,便棄官避亂入閩。 另相傳本開基祖張天觷公曾是晚唐左班丞相,唐末朝庭官宦惡鬥紛爭、社會動亂難忍, 於是自正棄官攜2妾(洪氏、許氏,髮妻留原籍固始)、帶3子、喚侍從,隨王緒、王潮、王審知大軍入閩, 經浦城、南平、廣東、漳州、同安至賢坂山前停留。 經一番審時度勢、觀天相測地 […]
許丙 (1891-1963) 字芷英,幼名亞丙,號大山,生於淡水,曾任板橋林家林本源總事務所庶務長、 臺北州協議會議員、臺灣總督府評議員、日本貴族院議員、永昌產業代表者、華南銀行監察役、臺灣興業信託監察役、 唐榮鐵工廠顧問、臺灣青果公司顧問、許氏宗親會會長。 許丙其父許松麟,曾務農,後於淡水港做通譯,在許丙8歲時去世。 淡水公學校畢業,1907年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 […]
秀水鄉馬興村,舊時台灣府彰化「馬芝堡」之地,日治時期為台中州彰化郡秀水庄馬興小字。 泉州人陳文德(陳武) 在乾 隆 57 年(1792 )來台經商入墾於此, 由於 經商有道 ,不久即成為地方首富之家, 遂於道光 二十六 年(1846 )籌建益源大厝,佔地 3公頃有餘。 陳家早期亦有多人在朝為官,其後代 子孫 人數眾多,散居世界各地……. 馬興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原是平埔族 […]
斗六吳宅,為日治時期雲林首富、斗六仕紳吳克明(1872-1937)故居 。 因吳克明為清末縣試中甲午榜的秀才,所以被稱為「吳秀才宅」;而吳克明過世之後,吳宅由長子 吳景箕(1902-1983)孤守庭院,以正堂為家,醉心於詩詞,取名為「梅鶴仙館」,右後方的洋樓則以「貫虹書屋」稱之。 目前仍由吳景箕之子孫居住管理。 吳克明的曾祖吳五成曾為官於清廷,咸豐年間由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碧西渡海來台,落籍於古坑崁頭 […]
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大陸的移民熱潮中,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王玉成入墾西螺公館、北、中部區域, 接續西螺各地都有移民進入拓墾,其中以官陂 廖姓族人移入最多。 廖文毅的祖父廖龍院(1835-1893),以開私塾教漢學為生,是西螺地區最早的長老教徒。 其父廖承丕(1871-1939)善理財,大量購買土地,成為當時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大地主。 廖文毅的母親叫做陳明鏡(1875-1966),畢業於台南市長榮 […]
廖朝孔(1678-1736)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為張廖家族十二世祖。 在清康熙四十年(1701)時,當時二十四歲,帶領著弟弟廖朝間、廖朝路及堂弟廖朝近、廖朝廳等五人, 渡台在台灣雲林起岸,而落腳在二崙一帶。 西螺地區大批的雙廖姓人氏,生廖死張就是從官陂來的,從現有資料顯示: 康熙30年(1691) ,十三世祖廖欽承(字榜)與廖盛周叔侄兩人與族人入墾崙背港尾, 康熙四十年(1701) 廖朝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