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匠群英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建築發展 (節錄)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建築發展 ( 節錄)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的發展,與十七世紀以降華人移民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1661年(明永曆15年)春天,鄭成功率領大軍登陸鹿耳門,荷蘭守將在堅持數天之後終於獻城投降, 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府城台南之歷史邁入明鄭時期,也開啟了閩南傳統建築在台灣的發展。 鄭氏治台後將赤嵌地方改為東都,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 1664年(明永曆18年),鄭經改東都 […]
台灣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節錄)
台灣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 節錄 ) 一、西洋歷史式樣的流傳 十九世紀中葉,全世界幾乎籠罩在西方歷史主義之潮流中。 這個時候,許多建築師開始更積極的引用過去的歷史語彙,他們不再堅持純粹的古典式樣或是哥德式樣, 而是更自由的擷取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歷史原型,再將之轉化應用到新的建築之上,歷史主義於是成為建築發展主流之一。 這股風潮,不僅於歐洲廣受歡迎,更隨著西方列強於美洲、非洲與亞洲等地的殖 […]
本地建築師(三) 修澤蘭
修澤蘭( 1925 – 2016 ),湖南沅陵人,抗戰時就讀遷至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 1949年進入台灣鐵路局服務而到台灣,擔任聯勤工程處的副工程師。1965年擔任陽明山中山樓修建設計師, 並因而獲得台灣建築成就獎,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譽。 於台鐵服務期間,與同事傅積寬結縭,兩人隨後辭去公職,1956年成立「澤群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許多校園及公共建築。 1968年,夫妻二 […]
本地建築師(二) 王大閎
王大閎(1917 – ) 原籍廣東東莞,出生於北京。建築師,建築作品以國立國父紀念館最為知名。 2009年獲頒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 王大閎出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 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 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 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原 […]
中國建築五宗師之(五) 童寯
童寯 (1900-1983) ,字伯潛。遼寧瀋陽人,滿族。中國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 中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中國近代建築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1900年10月2日出生於奉天省城附近東檯子村。 1910年9月入奉天省立第一小學,1917月年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學。 1921年7月中學畢業後在天津新學書院專修英語。 1921年同時考取兩所大學,但仍就讀於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校。 1925年畢業於清 […]
中國建築五宗師之(四) 楊廷寶
楊廷寶 (1901-1982) ,字仁輝,河南南陽人。中國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學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 自1940年起長期在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系任教授及系主任。 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曾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 楊廷寶 於 1901年10月2日出生,自幼受到繪畫藝術熏陶。 1912年,入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英文科。1915年,進 […]
中國建築五宗師之(三) 劉敦楨
劉敦楨 (1897-1968) ,字士能,號大壯室主人。湖南新寧人。 中國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建築史學的開拓者,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的先驅者, 中國現代建築學的重要奠基人,中國建築學教育的重要開創者。 在《建築五宗師》書中與呂彥直、童寯、梁思成、楊廷寶合稱「建築五宗師」。 劉敦楨生於官宦家庭,4歲起接受啟蒙教育。 1908年就讀於長沙楚怡學校。 1913年考取官費,東渡日本留學 […]
中國建築五宗師之(二) 呂彥直
呂彥直(1894-1929) ,字仲宜,別古愚,生於安徽省滁縣(今滁州)。 中國著名建築師,曾設計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碑等建築。 呂彥直父親名呂增祥,安徽滁縣人,科舉出身,在北京清政府里行走,官至五品。 因洋務運動需要,1885年左右奉派出使日本,約在1890年左右奉調回國,在李鴻章麾下,任天津知州。 在天津建有一西洋式的大宅。 在1890年至1900年呂增祥任天津知州期間,由於其 […]
中國建築五宗師之(一) 梁思成
梁思成 (1901-1972) ,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代著名的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梁思成因而出生於日本東京, 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曾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就學。 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