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匠群英(28) 葉媽利 葉得令 葉根壯 葉銀河
葉媽利 字貞吉,業界尊稱為利司,澎湖縣 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人,祖籍金門,享年92歲, 為澎湖著名的大木司傅,兼司小木、鑿花。 葉媽利師承已不可考,其正式收的門徒僅謝江1人,其子 葉元雖亦司大木,但並未從事廟宇的營建。 葉得令 業界尊稱為令司,澎湖縣 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人,祖籍金門,享年96歲, 為澎湖地區著名的大木司傅,兼司小木、鑿花及螺鈿。 葉得令為葉媽利之孫子,惟因葉媽利僅外傳謝江1人 […]
葉媽利 字貞吉,業界尊稱為利司,澎湖縣 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人,祖籍金門,享年92歲, 為澎湖著名的大木司傅,兼司小木、鑿花。 葉媽利師承已不可考,其正式收的門徒僅謝江1人,其子 葉元雖亦司大木,但並未從事廟宇的營建。 葉得令 業界尊稱為令司,澎湖縣 馬公市後窟潭(重光里)人,祖籍金門,享年96歲, 為澎湖地區著名的大木司傅,兼司小木、鑿花及螺鈿。 葉得令為葉媽利之孫子,惟因葉媽利僅外傳謝江1人 […]
傅錠英(1913-1997) 字定英,又名悟無山人、東南山人(老人)等,新竹市人。 跟隨新竹市著名的彩繪司傅李金泉學習彩繪技藝,與李金泉子李秋山為同門師兄弟。 除了建築彩繪外,傅錠鍈亦擅長水墨畫…… 傅錠鍈師承北台灣第一代寺廟彩繪大師李金泉,與李秋山(李金泉之子)為同門師兄弟。 廟宇彩繪後來成為傅氏的生計來源, 作品遍及新竹地區各大寺廟(如城隍廟、觀音亭等),頗負盛名。 傅 […]
郭新林(1902-1973),鹿港人,生於明治三十五年 ,逝世於民國六十二年,享年 有七十二歲。 郭新林為鹿港彩繪界的代表匠師。其父執輩多為彩繪名匠,因鹿港為台閩要津,匠師出入較多, 郭氏匠師在清同治年間之後成為台灣中部最有實力的匠派。 畫風屬於泉州古典風格,承繼了中國南派,又稱為蘇州式彩繪之傳統。 郭柳(郭友梅) 承繼父親郭連成「錦益號」經營漆、油料買賣和工程承攬的商號,但所謂「郭家 彩繪團隊」 […]
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執行宜蘭縣地方文化館業務時,以宜蘭舊城傳統匠師及社區耆老進行 訪談和調查,從曾水源先生那裏了解到宜蘭歷史和匠師故事,受益良多,這個調查成果結集為 《曾水源的彩繪人生》一書,讓大家了解到宜蘭傳統寺廟彩繪的美學與價值。 當時台灣南北本土彩繪名匠能手倍出,更有各據山頭之勢,不僅本人為戶籍轄內彩繪從業的 主流人物,也是地方頗受敬重的區域性美術創作者,一般咸受尊為「畫師」稱號。 自日治 […]
台灣傳統建築約可分為閩粵兩大系統,因此寺廟裝飾藝術也隨之而有閩、粵風格之別。 其中閩系可分為閩北、閩南兩派,閩北以福州師為代表;閩南則可以再細分為泉州師和漳州師, 以傳統木雕(鑿花)而言,是以承襲自泉州、潮州與福州三地為主。 承襲自廣東地區潮州、汕頭、佛山的潮汕派的雕刻技法所刻的四角花鳥較傳古寫實, 人物造型架構似平劇人物,一板一眼姿態較嚴肅。 而延續福建地區漳州、泉州、福建木雕傳統的漳泉派之 […]
台灣省文建會於民國七十七年委託李乾朗教授主持的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走訪全台 工藝匠師,集錄成「傳統營造匠師派別調查研究」,其中鑿花匠師共十二位,包括板橋的黃龜理, 彰化的施禮、李松林、施坤玉、王慶祥,高雄的蘇水欽、黃良、黃玉瑤、黃金朝、葉經義、 黃金城,以及屏東東港的林榮坤等人。 施坤玉(1919-2010) 出身彰化鹿港,為傳統大木作匠師,13歲起跟隨泉州師傅施明智習藝, 後與日本人 […]
台灣寺廟、宅第建築上普遍上裝飾性的低溫彩釉軟陶又稱為交趾陶、交趾燒、交趾仔、尪仔。 清朝中葉〈1811〉交趾陶工藝由福建、廣東來台工作的藝匠傳入,經過百年來流傳及研發,早已 發展出本地的特色風格。 台灣交趾陶基本上分兩大系統,ㄧ是出於廣東師傅的葉王派,一則是傳承自泉州師傅柯訓的洪坤福; 葉王及洪坤福兩人堪稱台灣交趾陶的一代宗師,影響極為深遠。 蘇陽水(1894-1961) 福建泉州人。約在清末與其 […]
日治初期,泉州派的柯訓應聘來台帶領其弟柯仁來,大弟子洪坤福來到北港朝天宮從事交趾陶與 剪黏的工作。柯訓在台灣工作約二年,工作完畢即返回泉州故里,洪坤福則與柯仁來續留台灣。 其中,洪坤福表現相當活躍,從北到南承包廟與工作不斷,在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 艋舺龍山寺、員林媽祖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朴子配天宮、台南普濟殿、屏東三山國王廟 等地留有許多作品。 廈門籍的洪坤福在台灣寺廟建築扮演 […]
陳天乞(1906-1990) 出生於中國泉州,1990 年卒於台北縣三重。業界稱為「阿乞師」。 大正年間(1918 ) 隨表姊夫洪坤福來臺,於大龍峒保安宮開始學習剪花工藝。 昭和初(1928 ) 開始獨自承包工程,作品多位於南部,但戰爭爆發期間,寺廟工程多半 停頓,便改作土水工程,維持家計。 戰後承包的工程不斷,尤以1961 年開始收徒弟後達到高峰。 陳天乞最早師承泉州府同安縣交趾陶燒師傳柯訓 […]
日治初期泉州派的柯訓應聘帶領其弟柯仁來,弟子洪珅福至北港朝天宮從事交趾陶與剪黏工作。 柯訓在台灣工作約二年,工作完畢即返回大陸泉州故鄉,洪珅福與柯仁來則繼續留在台灣。 其中,洪珅福表現相當活躍,從北到南承包廟與工作不斷,在台北保安宮、孔廟、龍山寺、員林 媽祖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朴子配天宮、台南普濟殿、屏東三山國王廟等地留有許多作品。 廈門籍的洪珅福在台灣寺廟建築扮演重要的角色,洪珅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