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  光緒六年庚辰科:臺灣府嘉義縣.張覲光

張覲光, 嘉義縣斗六堡虎尾溪人,先代由潮州大埔遷台。光緒元年(1875)舉於鄉,

光緒六年(1881) 以臺灣府嘉義縣籍,赴殿試中式庚辰科第三甲一百八名進士,簽分吏部主事,

官浙江烏程縣知縣。

惟,台灣通志稿上未記載其舉人事由…..是否亦為冒籍應考?

 

話說斗六原為洪雅族人游獵的場域;

 

明末,鄭成功光復台灣以後,其子鄭經繼業主政,推行屯墾政策,鄭氏部將林圮,率領軍隊

來雲林開闢草萊,拓殖礦野,斗六門首受其惠奠定了農業發展基礎。

 

斗六門在清代就成為雲林地區的軍事重地,

主要是地理位置在虎尾溪以南,阿里山山脈之西,為諸羅北隅險要的地方,

所以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總兵王化行就移營於北,置輪防北路營把總一員,駐汎防清兵八十五名,

到康熙四十三年,改設固定汎防把總一員,在康熙四十九年時,沿斗六門庄築了一道土石坡,

以增汎防功能,到了乾隆年間,斗六門汎竟設都司,以總管雲林地區汎防,且在斗六另設千總一員

及外委一員,汎防清兵增至兩百五十名之多,可見其重要性。

乾隆十八年,於縣城北的受天宮內,創見了一所「龍門書院」,

 

據傳書院的倡建,是居於林內的名宦奉政大夫大學士鄭萃俳等發起的,代動了地方讀書尚禮風氣,

因此文風薈萃,私塾更是遍及各庄。

 

由於龍門書院興建,斗六門文士輩出,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年年間,產生了不少文科功名,

翰林院侍講學士的有鄭天球( 按: 鄭萃俳之子, 丁酉科拔貢軍功五品頂戴州同)

登科進士官至吏部主政的有張覲光,高中文舉人的則有吳兆亨,

鄉試文秀才上榜的多達三十一人,竟佔雲林秀才數的半數,足見斗六門書香風氣之盛。

 

有關張覲光之記載著實不多……

 

位於台中西屯協和一帶的張氏家廟有其進士匾 :

欽命大總裁 左侍郎湄洲副都統加二級  麟   兵部左侍郎加三級 許

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加三級 景               頭品頂戴工部尚書加三級  翁  為

   進士  光緒庚辰年會試中式第一百二十七名進士  張覲光 立

(ps: 家廟內同時掛有張維垣進士之匾, 且張覲光名列金榜的順位也非表列之第三甲一百八名,

    看來是誤植, 也非一般功名匾之形制; 由此推測: 三者之間大概無任何宗親關係, 無非是自行攀附

     同姓的可能性較高吧?)

 

經查資料另在東勢文昌廟中有其贈匾一幅, 內容如下 :

        佑我迪吉   光緒二年秋月吉旦  沐恩鄉進士 張覲光  敬立

該廟位於東勢鎮東崎街,創建於同治二年(1863),供奉文昌帝君、倉頡先師、昌黎伯韓文公

夫子、紫陽朱文公等之神位和塑像,原建於鯉魚伯公前的「鯉魚吐珠」吉穴,昔稱為「文祠宮」,

惜於民國八十八年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無情侵襲,只能於歷史中追憶。

不知其匾是否有所保留?

(ps: 題匾之時已中舉, 故自稱謙鄉進士 )

由此看來, 又似乎又不全然是冒籍而來…..

 

再則,雲林舊無縣治, 設斗六縣丞, 分隸嘉彰兩縣; 光緒十三年方才請設置雲林縣,

斗六堡一地舊屬嘉義縣轄, 因而將之歸籍嘉義, 應無不妥之處。

舉人一事看來是台灣通志稿的疏漏吧?

也許又是個常年任官內地的進士, 是以不詳其所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