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澄 (1877~1940) 字槐庭,水心,號沁園,鹿港人。性聰慧,善音律及小楷,精詩詞,多才多藝之士。

曾加入鹿苑吟社,後應霧峰林癡仙之聘,前往處理庶務,遂於1902年加入櫟社,成為該社主幹,1919年

繼莊士哲擔任鹿港區長,翌年十月轉任街長及臺中州協議會會員,先後處理街務十二年,任內頗多建樹,

不但對維護漢學、校勘文字、解決乞丐問題、改良婚喪風習等不遺餘力,更集資二十餘萬圓籌建公會堂,

及創辦學校、開產業道路、計畫「市區改正」等,對地方建設付出極大心力。

早年作品多情意纏綿、豔麗精工,乙未割臺後,作品風格巨變為激楚蒼涼,以含蓄之筆表達山河破碎憂傷,

著有《沁園詩草》,曾出版印行,惜今已尋不得。

鹿港詩人葉熊祈謂其「才情稀盛世,憂憤託孤狂」。

祖父陳克勸為鹿港巨賈,父陳宗華為廩生,兄弟四人懷澄居末。自幼失怙,皆賴母吳氏撫養成人。

鹿港「慶昌號」是廈郊中最大的商行,嘉慶年間,由陳克勸創立,專營與廈門對渡貿易,

至道光、咸豐年間,慶昌號已成為鹿港的鉅富,陳克勤次子陳宗潢並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中試舉人。

道光末年,泉郊日茂行式微後,由廈郊慶昌號取代,成為鹿港商界的牛耳。

光緒年間,因慶昌陳家某房家道中落,將意樓售予施姓人家。

大正7(1918)由陳懷澄將房舍購回,奉養其母吳氏,並依其母意,將此房舍取名為「天遺室」。

意樓歷經8個月的修繕,耗資五千三佰零三圓八十四錢,完工之際,由陳懷澄親撰

「修葺天遺室落成碑記」,為慶昌商號重要的史料。

昭和七年(1932)九月,街長任期屆滿退職,不料三年後因宿疾復發,藥石罔效,

遂於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十九日去世,享年64歲。

其作品集有《沁園詩革》、《媼解集》。

 

黃祖輝(1896-1961)名朝欽,號庭經,字書初,生於光緒中葉。

曾隨秀才鄭鴻猷學字,曾負笈日本,入草書大家林祖洞門下,是日治時期唯一在泰東書道院舉辦

的日本全國書道展覽會奪魁的台籍書家……

黃祖輝早年師從鹿港鄭鴻猷習書,壯年遊學於東京林祖洞門下,草書取徑孫過庭、行草以顏真卿為法,

從清健明麗到遒勁渾厚,有融臺灣書家、日本書人與中國碑帖於一鑪之勢。

1943年獲得泰東書道展首獎,除了書法創作表現力勝過其他參賽者之外,多數審查員師承為同一門派

也是得獎的助力;當年參與審查的十多位書家,超過半數是西川春洞一派的門徒,

這個現象與泰東書道院的成員組織與發展有關。

從黃祖輝歷年參加泰東書道院展覽會的書法作品看來,與其師林祖洞習書歷程相似,

由王羲之、文徵明入門乃理所當然;其後取法孫過庭草書,再進入顏真卿的境界。

黃氏最後以顏法創作,作品氣勢寬厚博大,奪得大獎。

當時詩人稱譽有加,曰「經綸蘊蓄追山谷,意氣縱橫逼石庵。」

1945年以後曾發起組織「鹿港書畫會」,參加書法活動,

惜未積極投入以書法為終身發展的志趣,因而書法作品流傳不多,

以致二十世紀後期的臺灣書壇很少提及黃氏書法成就,即使談起其書法風格

也語焉難詳,無法切中肯綮。

鹿港龍山寺後殿點金柱上有其對聯, 天后宮內亦有其作品…..

 

周定山 (18981975)  本名大樹,字克亞,號一吼,又號公望、銕魂、化民、悔名生。彰化鹿港人。

自幼家境貧寒,少曾為工廠木工、陶瓷店夥計,又輾轉至臺北謀生,為布莊學徒。

世道艱辛,冷暖備嚐,故其性格悲抑,同情關懷低下階層,皆與其早年生活經驗有關。

然雖處極困苦之中,仍於課後就讀私塾,學習漢文。1924年受聘為彰化花壇李家西席,從此棄商就儒。

翌年往大陸,擔任漳州中瀛協會兼《漳州新聞》編輯。五卅慘案後返臺,任教大雅讀書會及北屯漢文研究會。

1934年轉任《臺中新報》編輯,翌年任《東亞新報》漢文部主任。

七七事變後, 礙於日本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再從事新文學之創作而轉向舊詩和金石書畫。

其詩作刊有《一吼劫前集》、《後集》,內收《大陸吟草》、《倥傯吟草》、《古詩新語探微》等詩文。

所畫墨蟹及行書篆隸,亦為人所稱道。

光復後,初任虎尾區民政課長,轉任臺灣省商業聯合會,應聘臺中省立圖書館編目,同時加入櫟社。

二二八事變後一度被捕,旋無罪開釋。民國四十年往臺北任民政廳委員。

得便參加臺灣詩壇活動,與北臺詩人于右任、賈景德、陳含光等時相往來。

翌年返鄉養病,亦不時參加豐原富春吟社,臺中芸香吟社之詩會。

民國四十六年更在鹿港成立半閒吟社,自任社長。

復應鎮公所之聘,返鄉在泉郊會館授漢文,並在鹿邑各地乃至自宅教授書法。

娶鹿港文人蔡賜之女為妻,育有三子二女。

晚年頻遭喪子及悼亡之痛,貧病交侵,猶教學不倦。

民國六十四年卒,年七十八。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