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一詞,始見於《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後為

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後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複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清代會試於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

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舉行;遇鄉試恩科,翌年

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後一年舉行。

會試考試、閱卷、場規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於鄉試,惟第一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

 

會試考官於三月簡放,初用內閣六部大員47人;咸豐後定制4人,一正總裁,三副總裁,

以大學士及翰林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員者充任;同考官18人,與主考官同時簡放,用翰林

進士出身的實缺京官。

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06名,最少一科為96名。

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複試。

清初貢士本不進行複試,至嘉慶初始成為定制,地點在皇宮保和殿。

複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日交卷。第二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

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參加殿試。

 

殿試於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著為定制。

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

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

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干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

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

讀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內閣學士的名單,奏請皇帝從中簡派。

殿試翌日,讀卷大臣集於文華殿閱卷。成績評定後,於廿四日向皇帝進呈前十本,欽定名次

並公佈引見,稱小傳臚。廿五日在太和殿公佈全部名次,稱傳臚。

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

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傳臚後頒發上諭,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殿試傳臚後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

朝考內容為詔、論、疏、詩、賦等形式,前後不一;成績分為一、二、三等。

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複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等第,而以朝考成績為主。

一般說來,考四數者(即殿試二甲、複試、朝考一等)肯定可以錄取;

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

科舉考試本來是行之全國的考試制度,各地都是一致的。

但臺灣的科舉考試,卻有不少特殊之處。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納入清朝福建省版圖,福建省鄉試即舉人考試才開始舉行。

在京舉行的會試及殿試即進士考試,則至自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才開始舉行,已經晚於

中國內地各省數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之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停止科舉又

早於中國內地各省十年。

即便在日治時期,臺灣仍有不少讀書人內渡到中國應試考取功名。

且因學子的寄籍、及冒籍應考問題層出不窮, 進士的名單總是眾說紛云….

按林衡道著《臺灣史》記載:臺灣鄉試始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止於光緒二十年(1894),

有見於舊志著錄者,中式舉人名額共二百五十一人。而溯有清一代,臺灣自乾隆二十二年始有進士,

至光緒二十年止,見舊志著錄者共有二十九人。而依《臺灣通志稿.選舉誌》登錄當時有清一代

進士列名者計38人。清王詩琅在《清代舉人.人物表》列舉臺灣舉人總數則達320人。

 

近年經多位學者的考證及會整,  約略共有三十七人, 其名單如後:

1. 陳夢球,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二甲第31名,正白旗。

2. 王克捷,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1757)三甲第43名,諸羅縣。

3. 莊文進,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三甲第71名,鳳山縣。

4. 鄭用錫,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三甲第109名,淡水縣。
5. 曾維楨,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二甲第68名,彰化縣。

6. 黃驤雲,道光九年已丑科(1829)二甲第72名,台灣縣。

7. 郭望安,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三甲第71名,嘉義縣。

8. 蔡廷蘭,道光二十五年已巳恩科(1845)二甲第61名,澎湖廳。

9. 施瓊芳,道光二十五年已巳恩科(1845)三甲第84名,台灣縣。

10.楊士芳,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三甲第118名,噶瑪蘭廳。
11.鄭廷楊,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欽賜進士,淡水廳。
12.蔡鴻章,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待考,未參加殿試),彰化縣。

13.張維垣,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二甲第118名,台灣縣。

14.曾雲鏞,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未參加殿試),台灣縣。
15.陳望曾,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三甲第69名,台灣縣。

16.蔡德芳,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三甲第79名,彰化縣。

17.施炳修,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三甲第200名,彰化縣。

18.施士洁,光緒二年丙子恩科(1876)三甲第2名,台灣縣。

19.黃裳華光緒三年丁丑科 (1877) 二甲第93 名,台灣

20.黃登瀛,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三甲第33名,嘉義縣。

21.丁壽泉,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三甲第48名,彰化縣。

22.葉題雁,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三甲第60名,台北縣。

23.張覲光,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三甲第108名,台灣縣。

24.江昶榮,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三甲第137名,台灣縣。

25.林啟東,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二甲第101名,嘉義縣。

26.徐德欽,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三甲第2名,嘉義縣。

27.蔡壽星,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三甲第96名,彰化縣。

28.丘逢甲,光緒十五年已丑科(1889)三甲第96名,彰化縣。

29.許南英,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三甲第61名,安平縣。

30.黃玉書,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恩科(未參加殿試),彰化縣。

31.陳登元,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三甲第50名,淡水縣。

32.施之東,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恩科二甲第83名,淡水縣。

33.李清琦,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恩科二甲第105名,彰化縣。

34.蕭逢源,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恩科三甲第60名,鳳山縣。

35.黃彥鴻,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二甲第85名,淡水縣。

36.陳濬芝,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三甲第184名,新竹縣。

37.汪春源,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1903),三甲第120名,安平縣。

 

其實, 是否以台灣籍應考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對這一塊土地有沒有貢獻,

不是嗎?

至於研究終究是只是紙上作業罷了….

 

20140608附記:

有關劉廷珍相關資料的查證已於另篇中發表 ,經查應只是貢生(即明經進士) ,

而非參加殿試金榜提名的進士 ,已於表列名單中剔除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