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地區自古以來,即是傳統木雕業的重鎮,不論是寺廟建築、神像雕刻、家具及宗教法器,

都是鹿港盛行的傳統工藝事業。

歷經百年的發展,在鹿港地區,到處可見木雕工作室,以及神案、佛具店舖林立。

近代當地知名的木雕業,以李氏家族較為重要,其中李松林、李煥美可為代表。

李氏的先祖李克鳩,自道光年間從泉州來台,參加鹿港龍山寺的重修工程,從此開始家傳的木雕事業。

李松林參與的木刻工作,遍佈知名的寺廟與宅第,獲頒教育部的薪傳獎,

並獲遴選為第一屆民族藝師。

傳承自大陸泉州派木雕的鹿港,以細緻的工法聞名,和苗栗縣三義木雕並稱,

是台灣木雕、木器業的重鎮,種類有家庭家具、宗教用的神轎神龕、神像雕刻、復古家具、古家具

修復及木雕藝術創作等,是鹿港地區重要的地方產業,手藝及產品水準,在全省建立良好的口碑。  

鹿港因清代早期經濟富庶,八郊行商熱心寺廟興建,許多大陸雕刻名師應聘唐山過台灣到鹿港,

開創鹿港李氏家族的李克鳩,即是在清道光年間福建永春渡海到鹿港負責龍山寺的木雕工程。

李克鳩發起成立的小木花匠團錦森興,至今仍對鹿港的木雕、木器業有重大影響。  

李氏家族長期執鹿港木雕牛耳,傳至李煥美、李松林一代,更到達巔峰,

其流傳下來的傑作,多以「幼工」擅場。

李松林(1907-1999)出生於鹿港木雕世家,自幼浸濡於傳統藝術中,十三歲隨二伯父李世順

學木雕,十五歲參與鹿港辜家家具、案桌雕刻,十八歲開始從事鹿港天后宮重修的木雕工作,

而後,足跡與作品遍佈全島各大寺廟或建築。

鹿港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

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及

「漁、樵、耕、讀」,「四愛」為「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

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

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所以匠師又稱為「蜘蛛結網」。

藻井下方四個角落,各有四對獅座,分別為鹿港的雕刻匠師李煥美、李松林、施金福、施禮所雕刻,

獅座的造型表現出匠師不同的匠藝,相互較勁意味濃厚。

鹿港龍山寺正殿與拜殿木雕多是道光十一年(1831)李克鳩等匠師的作品,

昭和十三年(1938)年拜殿重修時由李煥美、李松林及李棟樑等匠師抽換重作部分的雀替,

李氏門徒作品有拜殿前簷下方雀替、正殿神龕、後殿的門屏及神龕等,

皆為龍山寺重要文化資產。

民國49年(1960)鹿港龍山寺後殿整修 , 彩繪匠師郭新林繪贈「哼哈二將」門神一對,

三通五瓜抬梁架構由鹿港匠師黃神通施作,棟架雕刻為鹿港匠師施金福的作品,門屏則為

鹿港木雕匠師李煥美及李松林的佳作。

後殿木料大量採用台灣山區檜木,整體構架的秩序及比例、雕刻題材及手法,

皆受日本人影響,富含高度藝術價值,為同類建築所罕見。

李松林基本上承繼了泉州系統的建築及小木傳統,在日治時期開始接觸到從日本傳來的日本與

西洋混合的風格,戰後還涵攝了漳州風格、學院的寫實、人文美術以及石灣陶民藝的造像概念,

勇於汲取創新的性格,讓作品適切地投射了時代流轉的風貌、及審美的情趣取向。

 

李松林曾榮獲教育部木雕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第一屆薪傳獎,

中生代的門生中如黃國書、黃煥文、黃媽慶、黃紗榮等,都曾獲民族工藝獎及台灣木雕競賽等大獎。

嫡親後代傳人李秉圭,童年就在傳統木材香味中長大,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對木雕有濃厚興趣。

在師承主軸制度下,父親擔任他二十餘年的技術指導、心靈輔導角色,學習過程有親人從旁協助,

降低許多摸索過程;面對傳統工藝式微,在父親辭世後,不畏宿命繼承父業,也不斷思索運用

純熟精練的刀法刻工,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品。

 

繼李松林、李煥美、林松等名手之後,李秉圭也為三峽祖師廟留下了不朽的力作。

作為鹿港的木雕世家 , 李家不惶多讓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