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台灣有不少寺廟的石雕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嘉慶道光年間,來台的惠安匠師利用運抵的石材,開始建立自己的風格。

目前新竹市議會前的石獅即是一例。

同治年間起造林恆茂祖祠時,林占梅聘請參與頤和園工程的惠安名匠張金英,自大陸抵台,

以名貴的玉昌湖青斗石雕製四尺二寸的石獅放置在祖祠前。

依據其孫林家興指出: 當石獅雕成後,家祠未及修竣,光緒十二年(1886),新竹知縣方祖蔭將之安置在新完工的試院門前,

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林家祖祠被徵為地方法院,石獅無由返回。

1905年,新竹市區改正,原由日本軍隊駐守的試院被開闢為道路,石獅隨衛戍部隊轉至武營放置,滿佈苔蘚。

大正四年(1915)武德殿完成後,移至殿前,鮮少為人注意。

大正十五年(1926)六月十五日新竹州知事古木章光奉獻於縣社新竹神社第一鳥居前。

之後幾經輾轉 , 目前停留在市議會門前 ……

(與圓山大飯店前一對辜顯榮奉獻的石獅類似 )

然而有關匠師張金英的資料 ,

卻少之又少 …….

施天福(1911-1980) 出生於鹿港,專事寺廟石雕,為名鑿花司李松林的異姓堂弟。

大正十二年(1923) 施天福13歲時與堂兄施坤學習雕刻墓碑,16歲出師。

約於18歲時,結識一位在打貓(今嘉義民雄)大士爺殿製作龍柱的唐山司傅,該司傅邀其擔任助手,

遂開始學習石雕龍柱……

幾年後,接受臺南打石街(今民生路、湯德章公園一帶)一家石材店之延聘,移居臺南,以製作墓園石雕為業。

27歲結婚,定居於臺南公園國小附近。

40歲(1950)受李梅樹教授之邀,至臺北三峽祖師廟擔任石雕總工頭職位,舉家遷居三峽,直至1980年逝世。

此期間每年均投入數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在祖師廟的石雕工作,偶與其子施弘毅一起承攬中南部之寺廟石雕工程。

施天福的作品以臺北三峽祖師廟(1950~1980)為主,其它的寺廟石雕作品則是與子攜手合作。

由於以寺廟石雕作品居多,故其題材內容多取自隋唐演義、三國誌、封神演義及列國誌等;其中,龍柱則強調靈活生動、英武莊嚴。

在石材上施雕,是臺灣古建築之重要裝飾藝術。石構件如柱珠、斜魁、龍柱、龍虎垛及門柱下的石獅、門箱等,皆運用豐富的石雕技巧。

有些建築如牌坊、墓碑則全以石材為之,每個構件皆有雕刻。

施弘毅(1942-2010) 出生於台南市,師承父親施天福,

十四歲時跟著父親到三峽清水祖師廟工作,開始學徒生活,

一直到出師當了師傅才回到台南,成立家業,從事傳統石雕工作;

曾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獲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之後獲國立高雄大學民族藝術學系聘為兼任副教授,

曾在2006年獲聘為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