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萣區行政區劃的範圍,現屬於高雄市管轄,西濱台灣海峽,北以二仁溪與台南市為隔,東接湖內區,

東南以竹滬鹽攤及興達港水域與路竹區相鄰,

南則隔興達港水域與永安區相望。地理環境可簡單的區分成水域和陸地,水域指內海潟湖及境北二仁溪,

陸地則指潟湖周圍的內海墘和已陸化的沙洲兩部份。

內海潟湖以及古堯港潟湖淤積形成的低地與沼澤位於本區的東側及南側,約占全區的八分之七,

現多被居民闢為魚塭和鹽田……

台灣西南部海岸的古潟湖主要有三,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臺江內海 與蟯港內海。

蟯港內海即今殘存之興達港內海潟湖。

茄萣地區在明東番記所謂:「堯港」。荷蘭初期之「漁夫島」、「漁夫灣」,

鄭氏時期以後的「海濱茄藤仔」與「蟯港」,清代的「茄藤港」、「新開港」。

興達港水域,古稱堯港或蟯港,就是將白砂崙、茄萣和崎漏等庄所在的濱外沙洲和本島陸地隔開的潟湖,

根據成書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澎湖台灣紀略》記載:

「(台灣城)城之西皆大海,而沙線重複,舟不可近。城之南一沙埂,屬於內土,曰萬丹湖。

湖之旁有港東入,曰蟯港,即陳第所謂堯港也。埂上置七崑身,崑身者,山阜之名。」

可見堯港或蟯港緊接於七崑身之側,而所謂七崑身即為自安平迤邐而南至白砂崙的一連串沙汕,

而堯港就是在這一連串沙汕南端盡頭處往內陸凹入的內海潟湖,即今日之興達港水域。

從荷蘭時代至清初,興達港內海潟湖被稱為蟯港,

其範圍大致包括現今茄萣 鄉的大部分行政區範圍與部分的永安、湖內地區。

北至今日的白砂崙、湖內區的 草仔寮,與二層行溪相通;東至今湖內區圍仔內、海埔、

路竹區竹滬、永安區烏 樹林;南至今永安、彌陀一帶,西則至今茄萣區白砂崙、頂、下茄萣

及崎漏等聚 落的東側。

從今日地形的高低起伏推測,昔日被稱為蟯港港道的主要潮流口,大 致位於今下茄萣和崎漏庄

之間,除此之外,在頂、下茄萣之間,以及在頂茄萣與 白砂崙之間,亦應各有一處潮流口,

其位置各在今嘉福村南的港口路和嘉賜村的 茄萣國小處。

內海潟湖原本水域相當寬廣,但在歷經數百年來的天然淤積之後, 至今只剩五百多公頃的水域。

乾隆二十八年二層行溪(今二仁溪)改道經由灣裡、白砂崙間入海,溪水所帶來的 大量泥沙,

加快了潟湖淤積的速度,尤其是蟯港北邊與二層行溪之間,即今白砂 崙的所在,更浮出大片的陸地。

再加上鄉民大量圍海築塭,內海水域逐漸縮小, 可供船隻航行的港道僅限於局部水深較大的地區,

鄉民也稱這些航道為「港仔」, 並隨位置不同給予不同的港名。

自乾隆初年至今二百多年來,歷經滄海桑田之變,北部的港仔已被鄉民填築為魚塭和鹽灘。

僅在南部還剩下 五百餘公頃的感潮湖,名為新打港,後改名為興達港。

湖內有一潮口貫通外海, 因此具有港灣形勢。

新打港除了潮口外,四面環繞陸地,湖中利用為養殖牡蠣、採取魚苗及雜魚等漁業。

臨湖的東北兩面如上面所述多被居民闢為魚塭和鹽田。

然該湖的潮口,因漂沙淤塞日趨嚴重而逐漸縮小,民國52 年(1963 年)曾一度完全阻塞。

民國 57 年(1968 ),當時的縣政府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潮口淤塞的問題,另外開闢一新口。

此舉不僅使新打港的漁、鹽生產不致停頓,並奠定日後興達漁港的建港 基礎。

主潮流口往南移至崎漏南方2 公里的烏林投,即興達火力發電廠的北 方。

興建漁港時曾浚深了部分的潟湖水域,賦予潟湖新的生命動力,

但浚渫抽出的沙土,卻填築在潟湖北側,可預見的是潟湖將再持續性地縮小,

終究也會走向消失一途。

滄海桑田的故事,

只是等著時間的應驗罷了 …..

(完)

0

一則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4 日 於 下午 3:54

    盈丰国际娱乐备用网

    老二的精神–能屈能伸,能粗能细,能软能硬,看准机会就能耗尽所有精力去奋斗,没有机会就朴朴实实,养精蓄锐。—做人之道…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