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周慶豐榜:淡水廳李望祥(附生。籍噶瑪蘭)、簡化成(原籍漳州府)

                                                               、彰化蔡德芳(籍晉江)、黃煥奎(籍晉江。臺北府教授)、

李望洋(1830-1901) 乳名水溢,字子觀,號靜齋;又號河州,法章禮莊 , 頭圍保頂埔庄人 

原籍福建漳州南靖縣吳宅社,嘉慶19年(1814)遷居來台,初居台北二十八張庄 (今中和),

道光六年(1826)再遷頭城頂埔庄,後因田產因災異被埋,乃再遷宜蘭居住。

李望洋少從朱品三秀才讀書,咸豐四年(1854)考中秀才,咸豐九年(1859)福建鄉試第72名舉人,

同治十年(1871)參加禮部會試,大挑一等,籤發候補知縣,歷任甘肅省渭源、安化、慶陽知縣

及河州知州,光緒十年(1885)因中法戰爭而辭官回宜蘭。

後又受劉銘傳爵帥之聘,擔任台疆團練使。日治後曾任宜蘭廳參事,授佩紳章。

李望洋幼從祖母鄭氏讀書,因家道中落而幾乎廢學。十六歲負笈堂叔家就傅讀書,先後師事朱品三

與俞昭文,二十歲起設館訓蒙為生。 咸豐九年 (1859) 中舉人後,與楊士芳、李鏡如、黃佩卿、陳摶九

等請將噶瑪蘭廳與淡水廳分學,並與楊士芳倡修「仰山書院」及「五夫子祠」。

同治十年(1871)會試,考取一等,籤分甘肅試用知縣。理蘭州府渭源縣印務,獲左宗棠賞識而不次

拔擢,官至知州。光緒二年(1876)陞補蘭州府河州知州,五年解任。六年,調署狄道州知州。

中法和議成,十七年五月帶官回籍。劉銘傳奏請留籍辦理臺灣善後事宜,兼掌宜蘭廳仰山書院山長。

嘗承買水圳、山地供農民耕作。

李氏素與鸞堂關係密切,據聞甘肅任內即有「飛鸞問政」之事,回宜蘭後不但倡建「新民堂」,

且充當鸞生。此種由士人高度參與鸞堂活動之現象,乃台灣頗為獨特宗教現象。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揚文會」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二卷,明治三十四年 (1901) 出版。

日治後,1896年聘為宜蘭支廳參事,1897年授佩紳章,

明治三十六年(1903) 八月卒,年七十四 …..今墓仍在礁溪四圍

簡化成 本名瑞成,字榮卿。北投保人,舊宅在草屯鎮上林里(林仔頭)。

先人有簡文法者,自漳州南靖來臺拓墾,進入北投保開墾,其地遂稱為阿法莊。

簡氏家族繁衍之後,部分遷入林仔頭莊,簡化成即出生於此。

簡化成早年受教於宿儒董大經之門,治舉子業,準備應考。因他才華出眾,很快便考取秀才。

接著參加省城鄉試,中式咸豐九年(1859)己未恩科補行8年戊午正科第103名舉人。

舉人鄉試為三年一科,咸豐八年的戊午科是正科,但這年因發生英法聯軍之役,停止舉辦。

次年國家有喜慶,開己未恩科,同時還補行了戊午正科,換句話說,便是兩科合併計算名額。

此次應考的考生,超過3,000人,除了恩科依例加額之外,正科可能也有加額,於是考上舉人的

臺灣儒生多達14人,創下臺灣科舉史的最高紀錄,

包括如李望洋、陳肇興、蔡德芳、陳維英等都是同榜舉人。   

從現存執事牌看來,可知簡化成曾參與大挑,且獲得「揀選知縣」資格。

不過這只是虛銜,真正要出任知縣,還要也一些際遇…..

「揀選知縣」後的簡化成,回到家鄉,成為望重一方的鄉紳,許多地方事務都有他參與的紀錄。

同治元年(1862)年的戴萬生之變,是最重大的考驗。當時北投埔義首林錫爵宴集邑紳,計議防亂事宜,

簡化成也在諸紳之列,其他還有陳肇興、林鳳池、邱位南等人,約同六保會盟以響應官軍,於是親率

鄉勇馳驅各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後於同治四年(1865),經臺灣道丁曰健奏獎,以直隸州州同不論雙單月選用,賞戴藍翎,加五品銜。   

其他地方事務之參與,如光緒五年(1879),童生董榮華倡建「永濟義渡」,成為南北往來要津,

簡化成不僅捐銀十二員,共襄義舉,並且撰文刻碑,至今仍存濁水溪南北兩岸的福興宮與紫南宮。

再如同治九年(1883)重修登瀛書院,又與鄉紳李定邦、林錫爵共同出錢出力。   

簡化成生平大抵以家居課授生徒為主,並無顯赫事功,據說卒年只有50餘歲。

「文魁」匾額原高懸阿法莊祖廟,近年不幸遭竊。

而旗杆臺兩座仍存,見證簡氏高中舉人的榮耀……

蔡德芳(1824-1899)字英其,號香鄰,乳名齊沙,彰化鹿港人

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金井塘東,父親蔡文波於道光十六年(1836)渡臺,在彰化鹿港教書。

蔡德芳是塘東蔡姓的始祖「東公」第十八代玄孫,屬箴甫長房二支「本」字輩。

祖父宗予共育六子,父親蔡文波人稱晴軒先生。

母王氏滿娘秉性寬和治家勤儉,值家道中落,以夫男往臺教學獨自撫育幼少,紡織度日,

晚年母得子(蔡德芳)貴。兄弟三人,長兄本韜幼亡,弟德棻,另有一姊妹甜娘。

其妻林寶娘是晉江永寧人,自小過台讀書,四書五經無所不熟,相夫教子,深得裏黨敬重。

共育四子五女。子蔡榖元拔貢、蔡榖仁秀才。

蔡德芳,咸豐 九年(1859)恩科舉人,1862年戴潮春起事時,與三 大姓族長及各郊商等

練兵守禦,凡有義民 莊眾告急,皆得賙濟,布置要害,故賊未 敢輕犯鹿港。應曾玉明之請,

與林清源等 設局抽釐助餉,以功賞戴花翎。同治 八 年(1869) 受聘任文開書院山長,

同治 九年(1870年)倡議重修鹿港天后宮,同治十三年(1874年)鹿港天后宮完成重修時,

適逢蔡德芳登科進士,故碑文落款為新科進士蔡德芳。

同治十三年(1874年)蔡德芳榮登進士,殿試位列第三甲七十九名,

後知廣東新興縣,頗有政聲。1879年廣 東鄉試,擔任同考試官,關節不通,請託不 行。

任滿返鹿港,掌教文開書 院。

1888年施九緞之變,與鹿港各紳往見 布政使沈應奎,面稟其事實為彰化知縣李 嘉棠所激之情。

事平後沈應奎設保安總局,請與他紳同辦善 後事宜。

子榖元拔貢、榖仁庠生。光緒二十年(1895) 割臺,舉家內遷泉州,以終其生。

黃煥奎 , 以字行, 號殷洪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二十四都龜湖鋪錦里

家世業儒 , 自少恬靜好學壯年時因家鄉一帶生活艱苦 ,遂舉家渡臺 ;

擇居於鹿港 , 設帳授徒為業以濟家計

咸豐九年(1857) 己未鄉試中舉人 , 及歸鹿港再設帳講學 , 從學者眾 , 中不乏出類拔萃者……

不數年受聘於台北府學教授 , 頗能開悟後進 , 使們生獲益良多

後告假回原籍, 時年近七十矣 , 不久即逝世育有一子一女 , 子早夭 , 女則適于清水蔡氏

弟煥斗以次子河冰承嗣 , 不久河冰亦逝 ; 遂以長子伯勳之次子雲鵬過繼河冰 ,居於北斗

按: 黃煥斗, 字植桂 , 號殷榮年時八隨兄煥奎渡臺居於鹿港一地 ;

黃煥斗天資高雅 , 性情敦厚 ,貢生吳拱辰以其姪女妻焉 ……

光緒十九年(1893) 赴府城應試 , 得列名庠生 , 時年二十八 , 里人引以為榮

乙未割台後 ,攜眷內渡 , 住鋪錦等地 ; 四年後時局稍定, 方再歸來

昭和十八年(1943) 九月去世 ,享年七十八歲

長子伯勳 , 臺灣總督府一學校畢業後 , 前往北斗街開業行醫 ,

後代遂於北斗一地蕃衍 ……..

(部分資料引用自:  鹿港鎮志人物篇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