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周慶豐榜:彰化陳培松、陳肇興(廩生。原籍平和)、

                      李文元(府學。原籍安溪)、陳維英(維藻弟。府學廩生,原籍同安。官內閣中書四品銜)

馬興益源大厝陳姓家族 「開台祖」陳文德,福建省同安縣廈門二十三都吳豪保官都社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因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渡海來台傭工。後於彰化城內經商(以檳榔、藥材、

畜牧、米穀、借貸等行業為主),頗有積蓄,甚至遠至今苑裡、大甲、梧棲一帶都已購置大面積土地。

至第二代開始致力詩書,雖無法博取科名,陳家兄弟以捐監生晉身社會

領導階層,持續擴大家族影響力。

英法戰爭期間,陳家保衛國土,率領佃地農民,參與保衛梧棲港口的任務,獲得軍功。

長子爾溫因軍功獲得「布政使司經歷」職銜。 三子爾恭以軍功賞為六品頂戴,誥授

「奉政大夫」,並追贈其父陳文德為「承德郎」, 母親趙氏為「太安人」。

長子陳爾溫遂於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建成大厝,作為後世子孫百世之地。

第三代子孫陸續考中秀才,咸豐九年 (1859) 陳培松更以弱冠之齡登中式文舉人。

總計陳家前三世共十六位男丁中,扣除夭折二位,不祿一位,十三人中僅一位沒有功名。

至於有清一代,全族則計出正途文武秀才九名,舉人一名;異途監貢七名,榮銜在身者亦有多位,

功名之盛以當時邑內來說恐無出其右者。

日治時期,聯顯次子聯科迫於現實,選擇配合日本人 統治政策,陸續擔任保良局局長以及

馬芝堡堡長。明治三十年(1897), 復登臺中縣參事,授紳章,後又兼任馬興區庄長。

明治四十一年(1908)時,聯科過世,馬興區長一職由陳家第五代陳繹如繼任。

咸豐九年,第三世陳培松於弱冠之年中舉」,其「文魁」扁額及「旗竿座」一對至今仍存。

馬興陳家一直在地方事務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陳肇興(1831-1866) 字伯康,號陶村,彰化縣城人,1859 年鄉試中舉,

當過白沙書院山長,著有《陶村詩稿》八卷。

陳肇興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

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

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為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

陳肇興拒絕戴氏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集集)牛牯嶺山中。

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

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為《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

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

許尚賢等,多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併《咄咄吟》二卷合刊。  

北屯文昌廟中保有不少珍貴之古物 , 其中即有陳肇興舉人的匾楹 :

文列奎垣呼吸直通帝謂   蔚為國器栽培端在儒先 舉人 陳肇興敬撰 生員 王煥敬書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

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

詩稿寫到戴潮春事件結束止,內容則可以事件前後區分為二類。

事件前作品,多為個人之生活 記事、內心感思、感時、感事、懷人、郊行、詠史、記遊之詩。

事件後作品,多軍旅傷亂感時之作。

〈春日有感〉詩云: 「咄咄緣何事,傷心獨倚欄。十年回首處,萬感上眉端。燕雀巢雖穩,

豺狼馭尚難。憂天空涕泣,無力障狂瀾。」

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

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為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

 

李文元 原名潭,字昭溥,又字風扶 淡水廳大加蚋保中侖莊人,祖籍安溪

台灣府學 附生 咸豐九年己未恩科中式第七十六名舉人…..

譜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李氏望族,乃系出隴西李唐之後,

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閩越江王李元祥原駐河南汴州,為避武禍,貶謫江南,散居江南諸邑,

為閩台粵李氏族親之開山始祖。

迄28世祖李保朱始率族人遷徙汀州府。第29世祖關內侯李火德定居上杭,為閩南開基先賢,

諸族人則散居閩粵各地,是故,閩台粵李氏族親均奉火德公為始祖。

東勢店仔位於今八德路三段中崙市場東面,位居八德路與延吉街交會處,由於交通地位的重要,

在清末已形成街市,並有數間店舖,故名之。

該地原有三座大厝, 為嘉慶初年由李太和所建 ; 分別稱之為頂厝 ,中厝及尾厝 …..

頂厝位於今北寧路市立體專對面,李太和所建,為其三子李孫進、五子李孫恭之住宅,屋頂有燕尾,

坐東朝西,佔地約四百坪,民國76年出售後已拆除。  

中厝則位於健康路與南京東路四段交叉處之東北角,係李太和為其次子李孫炎及四子李孫琳所建之住宅,

坐東朝西,建坪數百坪,佔地千餘坪。因位居三座大厝中央,故名之。同樣於民國76年讓售後拆除。       

中厝原為李家三厝中,規模最大,最壯觀的一座,有前廳、後廳,左右各三排護龍,屋頂有燕尾,

由於舉人李文元出自此房,故有「李舉人宅」之稱。昔日正廳上懸有「文魁」匾額一方。   

尾厝則位於民生國小南面,為李家三座大宅中唯一尚存者 (待查? )      

本為廖姓大厝,建於乾隆年間,嘉慶初讓售給李太和,為其長子之住宅 …..

南港研究院路的胡適之墓地即是李氏後裔李福人所捐贈,園內尚有其他中研院院士如:

考古學者董作賓等人也都葬於此地。

李氏後人也將祖墳遷於山腳下 ,並另在公園上方選中一塊獅形風水,

做為其李文元舉人的墓地。

 

陳維英(1811~1869),字碩芝,又字實之,號迂谷,清淡水廳人。

咸豐九年(1859)舉人。少時受業於庠生黃德輝、舉人陳六山、拔貢鄭用鑑及其長兄陳維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閩縣教諭;咸豐元年(1851),臺灣道徐宗幹舉為孝廉方正;

咸豐九年(1859)鄉試中舉,授內閣中書。回籍後掌教於仰山、學海兩書院。

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起事,因助餉捐得四品頭銜,並獲賞戴花翎。

晚年建讀書之處於劍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鄉黨質疑》、《偷閑錄》、《太古巢聯集》等。

 

1862年,戴潮春起義,淡水騷動,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以衛鄉里,因功獲賞戴花翎。

晚年構書齋於劍潭之畔圓山仔(今圓山),曰:「太古巢」,有謂:

「以極清雅之文字,來換去極污濁之名稱。」

張漢在〈陳迂谷聯文序〉謂陳維英:

乃北臺灣著名學者,其文似淺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

於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質實可味,不徒以隸事賦物裁對見長。

臺北帝大東洋文學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聯集》的序文中說:

迂谷詩,託興遙深,取材宏富,具聲律之美,乃東寧詩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認為其聯語對仗工整,愈出愈奇。如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讀之目眩。

彭國棟於「廣台灣詩乘」評道:

「迂谷之詩,類寒山子聲壤誠齋一派,造句雖或草率,然而往往有真氣也。」

先後掌教仰山、學海兩書院,並任明志書院講習,致時人尊呼為:「陳老師」,

其故居「老師府」因之得名。

陳維英作育英才甚多,大龍峒能有「十步一舉,五步一秀」的美譽,

其功不可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