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族渡臺始祖潘滿興,於清乾隆初業攜眷入墾桃園八塊厝,並逐漸發展為北台灣重要家族,
潘家遷台第四代潘永清、潘盛清在當時地區拓墾、興辦教育、參與政治上均舉足輕重。
清咸豐九年(1859)十月末漳泉械鬥結束後,潘永清(曾規劃士林新街及慈諴宮)被推舉為
芝蘭街(今之士林舊街)復興重建董事;
士林潘宅即為其於清咸豐十年(1860)規劃芝蘭新街時所建。
潘家祖籍漳州,乾隆年間,潘滿興為潘家渡海來台第一人,原定居於桃園八塊庄(厝),
傳子第二代時,遷居唭哩岸(今石牌);第三代為潘宮籌(元記),又遷居芝蘭街(今舊佳里),
為地方貢獻不少心力,石牌、士林的聚落初期街廓都由其倡議開闢;
潘宮籌傳子八人,其中
潘永清(1820-1873)、潘盛清(1839-1916)、潘成清(1844-1905)都是地方重要人物。
林三廟宇──神農宮、慈諴宮、惠濟宮,全都是潘家倡議興建;
北台灣屯墾也與潘家有很大關係,從士林、石牌、關渡、石門、金山、甚至到桃園大溪、
新竹關西等,都有他們開墾的足跡。
清咸豐九年(1859)十月末,漳泉械鬥結束後,士林舊街(芝蘭街)幾乎全毀,原本街民協議
要於芝山岩山麓再建新街,但潘氏兄弟認為如果建新市街於芝山岩,萬一泉州人又攻來,容易被
逼入山區,於是倡議興建新街於「下樹林」。
下樹林泛指今日捷運線以西、基河路以東的區域,拓墾之初因樹木叢生而得名。
後來潘永清被推舉為士林新街及慈諴宮復興重建的董事,以慈諴宮為中心的新街陸續建成……
清雍正十年(1732)渡台令鬆懈後,十三世潘次公傳必達、滿興二子,前後遷台謀發展。
潘滿興、字宜仲,號正甫,諱光義,係潘永清公之曾祖父,於乾隆初葉攜眷入墾桃園八塊厝,
初居埔頭近大溪渡船頭。傳貴生、廣生、蒂生、董生、好生五子。
潘董生、字威用,號瀛海,與兄弟分道揚鏣,率家人遷居唭里岸,半耕半讀,
傳宮籌、宮算、宮簪、宮箴四子。道光元年(1821)恩賜耆賓例貤封登仕佐郎。
潘宮籌、字運謀,號策宸,以教書為業,傳永清、景清、秉清、鼎清、盛清、成清、
應清、慶清八子,軍功議敘從九品職銜,敕授登仕佐郎。
其墓位於士林德行東路底的牛稠湖山上 …… 墓建於清同治九年(1874),擁有悠久的歷史,
俗稱鴻爐穴的墓地內,墓碑、墓肩、墓龜、石柱、墓手、墓桌、墓埕等都相當完整。
潘永清 字少江﹐號定民﹐排行第一。同治元年(1862) 建士林街衢,為士林之開基者﹐
生平豪爽,是時台灣望族﹐有以頂港(北部)潘永清﹐下港(南部)許招英之聲譽。
嘉慶廿五年(1820)生,咸豊九年(1859)公由廩生議敘訓導,誥贈以上
三代二品封典。 歲貢﹐咸豐年分部員外郎﹐同治十二年(1873)卒。
潘盛清字漢,道光十九年(1839)生,大正五年(1916) 歿。原籍漳州府漳浦縣石橋鄉。
世代務農兼設墊教育。為人剛直,治事嚴肅,在地方協助兄弟計劃士林街區,開文化之先例,
得地方人士之愛戴,擔任慈諴宮之興建總董事,促其完成,經商方面亦甚有成就。
潘成清 字翹江,號樵岡。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光緒元年(18/75)乙亥恩科舉人,候補浙江府正堂。
劉撫軍曹委辦金山採金局事務,欽加四品銜內閣中書。善於書法。
光緒卅一年 (1905) 卒。北台多處廟宇之中留有其贈匾以及楹聯 …….
日治初期 (1896 ) 士林發生 「 六氏事件 」,有六名日本人遭殺害 ,
潘永清兒子潘光松被波及,遭日本人殺害 。家族的影響力因而受到一些挫折。
潘厝後代尚有 :
潘光楷 字霈人,號式甫。係宿儒潘慶清之後裔。祖籍漳州府。生於光緒十六年(1890),畢業於
現台北師專前身之芝山岩學堂,潛心勤讀,經史子集:無不涉獵。曾任士林街街長(即鎮長)、
七星區區長等公職。為人不重名利,獎掖後進,不遺餘力,擔任公職,對地方建設、公益事業、
貢獻彰著。 曾擔任士林慈諴宮及惠濟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潘鉅元書法頗富盛名,芝山岩惠濟宮左方涼亭的八幅對聯是他的手筆。
潘銀貴則曾任士林國小校長二十年,對士林國小的貢獻頗大。
士林潘宅「潘元記古厝」座落在慈諴宮的西南方,公共市場旁,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
如今整座宅舍只剩下前半部(出租做為商店),後半部只剩斷垣殘壁;雖然宣布為古蹟,
能否繼續予以保存並規劃整理則尚在未知之天。
據說士林潘家的家族墓園位於外雙溪一帶 ,
應該也是值得前往探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