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個千年古城,文化之源遠流長,非一言所能道盡……

《隋書》記載:陳置閩州,仍廢,後又置豐州。平陳,改曰泉州。

《福建通志》則記載 :唐景雲二年(711)以武榮州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泉州自古就是沿海文化發達、人才輩出的古城 ; 宋元時期更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海外交通貿易港之一

早在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印度僧人拘那羅陀,由南海到都城建康(今南京),

陳永定二年(558)到泉州,住九日山翻譯《金剛經》。天嘉六年(565)在泉州乘船回國。

這是史書上記載泉州海外交通的開始。

唐代泉州已是我國對外貿易主要口岸之一,和廣州、揚州等並稱為我國南方的大港。

五代時(907) 王審知於在福州稱閩王,採取保境安民政策,獎勵海外貿易。

945年閩國滅亡,泉州先後為刺史留從效、陳洪進割據,仍然繼續發展海外交通。

北宋元佑二年(1087),宋朝正式在泉設立市舶司,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

至了南宋,泉州的貿易與廣州並駕齊驅,宋末元代更淩駕于廣州之上,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港。

據有關史書記載,宋代和泉州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有四十六個之多,

不僅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甚至遠達東非和埃及。元代又有擴大,增加近四十個地方。

在上述地區中,以大食、占城、三佛齊、門婆等國與泉州貿易往來最為密切。

從泉州出口的瓷器、絲織品、銅鐵、茶葉等行銷海外,而從泉州進口的香料、珠寶、胡椒等

商品達三百三十多種。

政府從泉州抽收大量的稅收,作為國庫的重要收入之一。

由於歷史形勢的變化,如明清政府採取禁海的政策,倭寇的騷擾和西方殖民者的東來,

泉州港地理的變化等原因,明代以後,泉州海外交通貿易衰落了。

海港地位先被漳州的月港,後被廈門港所取代。

由於位於中西方文化的要衢, 泉州因而呈現文化的多元化, 並展現其高度的包容 …..

清初理學家、宰相李光地曾說:

泉在前代,文章科名為天下蔚,學者談說,至今豔之。……夫泉僻處濱海,為九州之裔末,

然虛齋(蔡清)以經解,錦泉(傅夏器)、晉江(李廷機)以制舉業、李贄之橫議,天下皆靡然宗之。

則豈非世道學術之高下,占諸泉而可知歟

說明泉州千百年來,文化興盛……

明代李光縉曾說:民足智好訟,君子尚儒,小人務耕,習詩書而嫻於禮,有鄒魯風。

               ……冠帶衣履,粵士一之,閩士十之。

林蘊《泉山銘》提及 : 猶未以文進學者,滿門終安豪富,寂寞吾裏(泉州),曾無聞人。

                          ……. 不四五年繼踵登第,天下改觀,大光州閭,美名馨香,鼓動群產。

                          三十年內,文星在閩,東堂桂枝,折無虛歲。

從歐陽詹中進士的唐貞元八年(792),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近一千年間作統計,

單晉江一縣的文武進士(宋朝加特奏名,資格和進士相同)的人數就為一七七八人;前述進士中

共有狀元六人,榜眼十七人,探花三人。

從各個朝代平均每科中進士的人數來看,說明泉州文風最盛在南宋,

而南宋正是是泉州經濟最興盛之時……

泉州人在二十五史入傳者有三百一十九人,

文學家歐陽詹,科學家蘇頌、曾公亮,政治家李光地,軍事家俞大猷,民族英雄鄭成功,

思想家李贄、蔡清等是其中最著名的。

清初南安雪峰寺高僧釋如幻曾說:閩南多勝刹。如幻的這句話又與朱熹的此地古稱佛國互相印證,

說明泉州有宗教聖地的—泉南佛國之名,其來久矣。

泉州歷史文物眾多,僅泉州市轄區統計,就有二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開元寺以及清淨寺,

寺廟建築之精美堪稱代表……

在建築工藝方面 , 泉州石雕技術之高,藝術之妙,在國內罕得其匹。

臺灣在歷史上曾經是泉州行政力量所及之地。

元初設澎湖巡檢司以領之,隸屬泉州晉江縣。和泉州關係之密切,於此可見。

台灣的傳統建築(廟宇民居)風格多出自於泉州匠師之手 , 要欣賞原汁原味的閩南建築工藝 ,

最好的方法就是親往一訪 ;

(部分資料引用自: 維基百科)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