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啟秉,別號鹿門,名諱施東,譜名施啟秉,上有二伯, 啟登、啟壬,啟秉為季子。

娶妻二、傳子四:曾媽生世榜、世魁;范媽生世袞、世黻,兄弟計四位,世榜居長。

施啟秉,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 縣,原本兼營糖業,興販日本,積財致富。

康熙二十二年(1683)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領軍攻打臺灣之後,移居台南,從事鹿皮及砂 糖銷售

日本之貿易工作,發財致富,再遷往臺灣中部之鹿仔港及半線(今 彰化)地區,改投資墾植

事業,擔任「墾首」要職,其墾號為「施長齡」。

施啟秉時任鳳山拔貢(清制,每12年由學臣選拔生員文行兼優者,貢於 京師,曰拔貢;由禮部

奏請廷試,經覆試取入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 知縣、教職分別任用),其後陞兵馬司副指揮,

於巡視彰化平原 時,目睹此一尚待開發之原野地區,地勢平坦,其地利未盡,遂規劃拓墾事宜。

施啟秉 在下淡水溪一帶的田園約有3千多甲,大租額有3萬多石左右。

後來施家父子兩人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開始招募人手到半線(今彰化)開墾,

後來 施啟秉 在康熙48年(1709)逝世,開墾事業交由長子 施世榜來執行。

施世榜(1671-1743)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於康熙58年(1719)完工。

在這之後, 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

並沿圳設12租館(海口水尾4館,水頭8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

而八堡圳灌溉1萬1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5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萬5千石。

文獻記載 : 施世榜之 在彰也,籌引濁水灌田,屢濬未就,有林先生者,授以方法,世榜如言

開 築,圳果成,即今八堡圳。施世榜另於半線築有福馬圳,水源取自大肚 溪,因水清而故名

清水圳。

此圳同為『施厝』所有之『施厝圳』,因圳名 與前者混淆,為分辨計,故將前者稱為『濁水圳』。

施家傳藏水圳圖考一篇曰;

郡志載,康熙五十八年施長齡戶名築,乾隆 三十年署觀察蔣金笑史(允焄)勒碑溪岸,

舊云施厝圳,又曰八堡圳,以 彰屬十三堡半,此圳以溉八堡也。

施啟秉次子施世魁為鳳山縣武生;四子施世黻為諸羅縣武生,康熙乙酉科鄉試武舉。

康熙年間台灣科舉初創,施姓族人還有多人為儒生、武生…….

 

施世黻字文猷,號盛園,是施世榜之弟,排行老四,康熙四十四年(1705)福建鄉試武舉人,

朱一貴事件時耗費家財募集人手,從軍並獻上十策。

後隨南澳總兵藍廷珍攻打鹿耳門,《泉州府志》載戰後獻俘時其戰袍「血淋注地,同列見之,

皆失色」,而後施世黻因功獲得都司僉書一職,但不久便去世,年僅四十。

施世榜字文標,鳳山拔貢生,康熙三十六年鄉貢,樂善好施,對地方或姻親、族親貧困的人,

多予救濟,曾經建造敬聖樓在南門外以拾字紙。由壽寧教諭,授兵馬司副指揮。

長子是貢生施士安,捐資二百兩修葺鳳邑文廟,又置田千畝充為海東書院膏火費。

五子是拔貢生施士膺,捐社倉榖一千石,皆其義行。

 

施士膺,一作士鷹,名老,字伯揚,是施世榜五子,為臺灣縣學廩生,

乾隆五年(1740)為拔貢生,曾出任古田教諭。 曾奉父親施世榜之命捐社倉穀一千石,

乾隆十七年(1752)遷建臺灣縣署時與兄施士齡、侄施國義捐款,而他與施士齡捐銀

八十八兩到六十兩。

乾隆十六年(1751)時他與地方生員黃德福、陳日茂等各捐銀二百兩以重修府學文廟。

 

施士安名慶,譜名若齊,字伯欽,是施世榜長子,娶有蔡氏、王氏。

曾在新埔莊(今彰化和美鎮)開墾福馬圳一帶土地,為當地業主。

又曾於乾隆二年(1737)捐修鳳山縣文廟,於乾隆五年(1740)捐學田與學粟給府城海東書院。

此外乾隆元年(1736)時,與祝萬年、張方高等仕紳請命,得皇帝准允今後臺灣四縣丁銀從

四錢七分(加上火耗為五錢多)比照中國大陸各地降為二錢。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時與其他臺灣仕紳為巡臺御史諾穆布立「諾公穆布甘棠遺愛碑記」,

同年九月十三日與其他臺灣舉人、貢生聯名請臺灣道劉良璧修志,隔年獲得省方同意,

即《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後來施士安與生員翁昌齡一同擔任修志的監刻職務。

施士安次子施國義繼承生父 施士安 拓墾彰化縣半線保新埔庄之事業。

乾隆47年(1782)左右奉官府之命開墾沙連保位在今南投縣鹿谷鄉一帶的土地。

 

施世榜在臺灣並無建祠堂,但有二處廟宇供奉祿位,並以施長齡名而立。

一處是在彰化縣二水鄉鼻子頭八堡圳「林先生廟」內,配祀在林先生祿位之左側。

另一處 在鹿港鎮天后宮右廂房,闢有一室供奉「施長齡祿位」,深具飲水思源之意涵。

該祀祠祿位成為施長齡後裔,鹿港「施家族」人,每年農曆正月初二、10月25日,

施長齡 生日及忌辰,族人集會祭祀之日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