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巘(?-1785),字聞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安徽亳州(今亳縣)人。

生於書香世家,曾祖父粱繼宗;祖父梁爾祿,字天賜,國學生;父親粱接孟,字介賢,候選經歷,敕贈文林郎

(文職、正七品);兄粱峰,字屏山、號六松,性孝友,善文章、工書法。

梁巘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舉人,由咸安宮教習轉任湖北巴東縣知縣;壽州(今安徽省壽縣)

循理書院院長(山長)。

其在書法上的成就遠大於政治,與乾隆年間五位(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梁同書)重要書家齊名,

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之一。

梁巘工書法,初學李邕,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

當時與梁同書並稱,巘曰“北梁”,同書曰“南梁”。歿後葬於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莊村後。

著有《評書帖》、《論畫筆記》。

《評書帖》梁在世時並未成書,後由士淦搜輯而成。

其中有品評各家優劣,論書家源流,而以論述執筆法為多……

《評書帖》

 學者欲問學書法,執筆功能十居八,未聞執筆之真傳,鍾王學盡徒茫然。

 一管分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

古傳執筆法:宜圓正中直,然須手背稍內覆,始著力。此法實予悟得,前人未道及。

 

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則沉著,高則飄逸。下筆宜著實,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在紙上。

作書不可力弱,然下筆時用力太過,收轉處筆力反松,此謂過猶不及。用筆過快無頓挫,過遲不勁利。

初入手須將字寫死。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沉著而不肥濁。否則,肥濁矣。

觀東坡荔子丹、山谷戲贈米元章帖,皆瘦硬筆鋒所書,故或按、或提、肥瘦如意,亦非禿筆書,禿筆無此鋒芒。

古人軟筆書,須以硬筆臨之。

 

 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後指揮如意。

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滯之病。

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然輕浮少沉著。

顏不及歐,歐以勁勝,顏以圓勝。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

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只為名家。

張瑞圖書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

書學大原在得執筆法,得法雖臨元、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鍾、王無益也。

不得執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得執筆法,臨摹八方,轉折皆沉著峭健,不僅襲其貌。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膀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

 

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

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恃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

學書非謂得執筆法,書即造極。特己入門,由是精進甚易耳。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

初學古人,趨穩適蘊藉,則無氣魄骨力;求氣魄骨力,則不穩適蘊藉,火候難強也。

 

學書勿惑俗議,俗人不愛,而後書學進。古人作書,筆力間架俱備。今人有間架而無筆力。

風姿宕往每乏蒼勁,筆力蒼勁輒少風姿,書趨沉著,忌似蘇靈芝輩肥軟。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楷書結構極難,而行草亦不易。

 

孫過庭云:始于平正,中則險絕,終歸平正。須知始之平正,結構死法;終之平正,融會變通而出者也。

作草書執筆高,轉折始圓,然須防其飄逸。欲摹晉人書,先須臨唐人碑,以立其骨。

東坡楷書豐樂、醉翁二碑,大書深刻,劈實勁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