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  郭先登榜 : 臺灣府 許廷耀  (仰仁)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康荔芳榜:臺灣府許邦陞、劉瑞麟、王得寬。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恩科宋琪榜:臺灣府陳清華(同安人)、鳳山麥朝清、嘉義曾廷輝。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周坊榜:臺灣府溫斌元、臺灣周榮東、趙鳴岐、鳳山黃朝鳳、嘉義張安邦。

萬丹廣安村地方人稱為「廣官」。福建省有南安、馬安等地名,「官」是「安」 的訛傳, 證明廣安村

一帶先民是福建省的移民; 又有一說是自乾隆時期以來,當地人才濟濟,出了許多為官的人(該村共有

 三位武舉人),故又稱之為「廣官」。

萬丹第一位武舉人叫作許仰仁(台灣通志稿未列入),乾隆52年台南府城遭亂賊圍困,許舉人率義勇軍解危。

第二位武舉人名叫劉瑞麟,可惜英年早逝,後代子孫迄僅仍保留象徵武舉人榮耀的旗杆台。

第三位武舉人高有(台灣通志稿未列) , 出身頂本縣廍(今四維村),生於咸豐八年(1858),卒於明治四十年(1907)

因子嗣不旺,後繼乏人,唯一兒子亦在大正七年病逝,香火因而中斷。

旗杆座早已傾倒,村民將之重立於四維國小校園一隅。

許廷耀,名仰仁,鳳山縣港西里廣安村人,乾隆十六 年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 )高中武舉人,

乃該村第一個武舉人。

乾隆五十一年發生林爽文、莊大田之亂,莊大田先攻陷鳳山縣城,又包圍台南 府城,

當時許舉人出資,招募下淡水溪沿岸六大庄,包括崙仔頂、磚仔窯寮、大洲(含大洲庄、頭前溪、

六塊厝),大寮(含上寮、下大寮、潮州寮、溪埔寮)磚仔 窯、無水寮等義勇軍約1000 多人,

興兵解救台南府城,並大敗莊大田,

莊大田對義勇軍恨之入骨,乃唆使乞丐,偽造許舉人家書,誆稱匪徒回攻許舉人家鄉廣安,

義勇軍家屬遭匪徒屠殺,義勇軍信以為真,抽兵回救廣安,途中遭到匪徒埋 伏,義勇軍死傷慘重,

 

幸許舉人武藝高超,殺敵無數,並率領剩下的義勇軍,渡 過下淡水溪回到廣安。

許舉人變賣田產三百多甲,以撫恤死亡的義勇軍家屬,清朝封賜戰死義勇 軍,事平後清政府頒

 

「旌義」表彰功蹟,並賜陣亡的義勇軍為「義勇公」,每 年十月二日,六庄都要祭拜。

皇帝原本要賜為進士,可惜舉人在乾隆五十六年就過世,享年四十一歲。

 

台灣通志記載: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許廷耀(縣學,原籍南安,乾隆五十二年六莊義首)。

 

舉人古厝樸實無華, 門埕之前立有旗杆座…………

劉瑞麟, 字新玉號堯苑,鳳山鎮港西里廣安村人,生於嘉慶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十九歲那年進入郡庠,

嘉慶二十一年闈中試武舉人第二十一名,嘉慶二十四年恩闈兵部試特選六品千總職留京就任。

台灣通志記載: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康荔芳榜:台灣府  劉瑞麟。

 

二十四歲時留京就道光康辰闈試,二十七歲時在赴壬午恩闈試,所志皆未遂 ;

道光四年匪賊猖獗時,年二十九歲的劉瑞麟奉憲諭獲賊,咨陞六品官,卒於道光十四年十月,

同年十一月葬於廣安村西勢尾。

 

屏東書院建成之初因經費拮据,僅樹立本體而未加華彩,經劉蔭棠會請郭萃、劉瑞麟、蕭啟德、

蕭啟元等協力勸捐,方添漆繪而使型制更加完備。庄廟正前方上保留一棟劉姓之三合院, 規模完整, 可惜非舉人舊居。

舉人舊居已傾圮不堪, 後人將其旗桿座立於舊居前以資紀念……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

劉瑞麟   縣學,原籍平和,己卯赴兵部試,特選六品千總職留京,甲申奉憲獲賊,咨陞正六品 ……

21歲時於嘉慶二十一年中舉,24歲時任六品千總職,

道光四年擒賊有功,卻英年早逝,享年40歲,後代子孫迄今仍保留象徵武舉人榮耀的旗杆台。

柴山出身的麥朝 清,是嘉慶二十三年的恩科武舉 人,為閉塞的柴山留下璀璨的佳話。

據說打狗社原活躍在柴山附近、根據荷蘭人的《熱蘭遮城日記》,記述其初期開發打狗附近時,還曾看見平埔族人,

後來就不見蹤影,由此推斷可能是因為荷蘭人入侵,打狗社人才離開。

 

在平埔族離開後,柴山成為漢人移墾的天下,

實際上,柴山周遭,多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海面的現今桃源里聚落,捕魚為生;

至於靠山一面,則以供應生火用的柴薪為主。

 

在捕魚的聚落區中,最有名的人物首推中過武舉人的麥朝清。

相傳麥家原本非常窮,後來麥朝清的父親在一次出海中,捕獲大批土魠魚,一夕致富,成為柴山首富,擁有半座柴山。

麥父育有一子一女,兩者都力大無窮,這個小孩就是麥朝清。

麥朝清經常在今山海宮前練武,能舉起常人所無法及的重物,其師父便鼓勵其赴大陸參加武舉考試,

最後在嘉慶二十三年榮登武舉人,成為清代柴山聚落中,最著名的人物。

「後壁曾」地名中的「後壁」(台語發音) 有兩種說法:

一是依據黃文博校長所著的《南瀛地名誌》所說的:

「後壁曾」是因為位於震興宮的後面,所以才取名為「後壁曾」。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頭前許」在古曾文溪前面,而離溪比較遠的曾姓聚落便稱為「後壁曾」。

「後壁曾」在第四代時出過一個武舉人,名字叫曾廷輝,24歲時拿著120斤的大刀、帶著馬匹,

到大陸福建比武會試,由於他精湛、高超的武術,因而錄取為武舉人。

曾廷輝帶著榮耀回來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回家祭祖,也蓋了個新的祖厝,

可以說是對後壁曾做了個很大的貢獻…………

道光元年(1821)舉人曾廷輝斥資重修獻「鍾靈甲第」匾額;

同治元年(1862)毀於地震, 同治七年拆除清水宮進行重建,同治八年(1869)八月竣工,

改廟名為「震興宮

後壁曾在行政區域隸屬於佳里鎮禮化里,位於佳里鎮北邊,北臨營頂里,東接佳化里,南連興化里,

西界將軍鄉,位於國家三級古蹟震興宮後面。

曾姓第四代曾廷輝(曾雲村)於嘉慶二十三年御前會試科中「武魁」,賜匾回鄉「豎旗祭祖」,

建宗祠置旗桿、大刀和路闢牌,今「武魁」匾懸掛於「曾姓宗祠」門楣,

其文物則收藏於祠內,現存祠堂為民國六十八年新建,旗桿則為民國七十三年補豎,每

年國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祭祖日。

現任里長曾健助先生,還有曾任鎮民代表、聯合報地方記者的曾旺萊先生,

應該也是其後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