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道光元年(辛巳)恩科王聘三榜:臺灣府林廷鳳(晉江人)、李建邦、淡水廳吳興邦(同安人)。

           道光二年(壬午)李經邦榜:臺灣府林得時、鍾仕高、鳳山張簡騰、嘉義蘇天翰。

 

吳興邦 ,道光元年辛已恩科武舉人。官千總。

話說新竹湳雅吳家原居住在福建省廈門市之石兜村,初時以耕種起家。到了清乾隆年間,吳嗣振經商

臺海兩岸成立「吳振利」商號,隨著家族事業推廣……

 

乾隆二十年(1755),湳雅吳家的開臺祖吳嗣振帶領族人移居台灣,在新竹市的北門街、湳雅莊、

東勢莊先後定居。吳家以郊商起家,很快就成為地方士紳。強烈的商業取向,多角化經營,

使他有大租戶、小租戶、地主與墾戶的多重角色。

「吳振利」商號是清代的郊商,最初的角色是主跑臺海的「船頭行」,後來擴及東南亞,

其貿易主線有三個據點:福建省廈門、臺灣新竹、東南亞檳榔嶼。

 

當家族事業不斷擴大,再透過家族之間的聯婚,不斷向外擴大其影響力,

吳家的媳婦以吳蘇進治最有名,在其夫婿過世後,繼續經營家業頗為成功,

並培養出吳家惟一的文舉人吳士敬。

 

 

吳家祖先有吳安邦者, 為乾隆六十年(1795) 武舉人,嘉慶元年(1796) 武進士,

 

旨封琉球福寧總鎮府,官至閩安副將,曾派任來台。

 

 

 

族人中另有興邦及奠邦兩者前後中式武舉人,其餘以武生員入泮者,近二十人;

 

此外,以文秀才、國學生等成名之族人,更是大有人在。

其中吳奠邦為道光十二年(壬辰) 恩科董長潘榜武舉人 ……..

與吳興邦應該是兄弟 ?

 

根據《福建通志台灣府》的記載,

林得時曾於道光2年(1822)高中武舉人 , 其祖籍為漳州府徐坪鄉。

黎明村舊名「犁頭鏢」,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北方,大武山山麓之下,風景秀麗、鳥語花香。

是一個淳樸單純的小鄉村,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王科慶典在台灣沿海區域是非常盛行的慶典活動,

2012年是王科年,在屏東地區就有東港、南州、和小琉球等地陸續展開三年一科王船季。

但是有別於沿海地區的王科慶典,位在大武山下的犁頭鏢(今稱黎明)卻擁有罕見的內陸王科慶典。

追溯源頭,原來是因為清朝年間這裡出了一位武舉人—  林得時 ;

 

村內有座祭祀玄天上帝的玄武宮,位於黎明的中央點,這是村子重要的地標。

廟宇以北,稱「上黎明」;以南,則稱「下黎明」。

在屏東東側的群山之中,有一座秀麗的山峰,左右相稱,遠遠的看好像是以前的農夫在耕田時用的犁頭,

先民就把這座山峰取名為「犁頭峰」,位於山腳下的沃土,就因山而名為「犁頭鏢」。

 

乾隆25年(1760)的台灣番界圖,就有「犁頭鏢庄離山五里」的記載;

另在乾隆27年(1762)王瑛曾修纂的《重修鳳山縣志》也有犁頭鏢庄的記錄。

由此可推測犁頭鏢庄在當時應該是人口密集的聚落。

 

 

林得時是村庄第一位擁有功名,可以當官的族人。

 

不過,因故在當時無法當官,但能中舉已經是庄裡的大事,

 

聽說那年玄武宮的慶典還擴大辦理,才有今天特別的王科慶典。

 

 

 

在台南白河王豐里崁仔頂有一塊立於道光十三年的陣亡忠義碑記 ;  內容提及 :

……..  壬辰陽月之初,嘉屬店仔口等處因張炳等擾亂地方,到臺灣府憲呂意欲除盜安良,倏有陣亡之變;

故隨從諸人,亦遭覆歿之慘。川因同呂少君到地拾骸明白外,欲再尋林起鳳、程恆泰二位大爺骸骨,無可識認。

又見諸尸骸或埋或露,自店仔口田洋至八槳溪皆是;甚有被犬損壞,更覺目擊心傷!

爰為倡義損資,計拾骸骨一百零一身,搬葬頂崁仔頭,坐南向北外;再另築一祠,俾使諸義忠魂有所皈依。

而尚義君子往來見此祠墓,知其忠義效力陣亡,春秋禋祀更可藉此而得以鑒納焉。

茲將喜捐姓氏助成美事開列於左,以垂久遠。特為之記。

 

代理嘉義縣正堂督捕廳張、貢生蘇秀峰、蘇振合、李廷珠、黃沈祠堂、曾振聲、葉棟坤、功職林晉水、李克邦、

張元昌、楊營、洪吳、陳泰、林世安、曾瑪聲、鄒定國、徐標、麒麟尾枕頭山武舉蘇天翰。

                                                                                    道光癸巳花月吉日,首事陳如川題立。

其中提及武舉人蘇天翰出身於麒麟尾枕頭山…….

另馬稠後(今草后里)關帝廟之「古思碑」碑後落款立碑者名單中;也有蘇天翰、蘇秀峰二人 ;

清楚說明了蘇天翰活耀的地區就在店仔口(今白河)一帶…….

 

玉枕山懷抱大仙寺、碧雲寺、關嶺溫泉諸名勝,素享盛名,

據說其山形似麒麟,水火同源是噴火之麒麟頭,關領溫泉是麒麟腹,溫泉即麒麟之排泄物,麒麟尾則延至木屐寮附近。

白水溪源於玉枕山,綿延逸灑,在店仔口街南人急水溪,雖稱不上泱泱大河,卻環險繞奇,水勢昂昂,

清治時期曾孕育出兩位對比鮮明的傳奇人物:

一是白水溪南岸木履寮的王得祿,一是白水溪已岸客座內的張丙

功臣寇仇,大好大壞,各在店仔口的歷史舞台上留下轟轟烈烈的一幕。

 

 文獻資料也記載著嘉慶六年武舉人—蘇有光(一說有功) 也出身於白河 ,

可惜相關資料闕如 , 無法考究…….

 

道光二年壬午(1822):張簡騰 (縣學,原籍南靖)。

臺灣通志則記載 : 武舉人  道光二年(壬午)李經邦榜: 臺灣府  鳳山  張簡騰

 

 

根據民國94年(2005)戶政司的數據統計,張簡為台灣第一大複姓,

 

 而台灣張簡姓則緣起於第十二世祖張簡成禎,在清代時渡海來到台灣南部的高雄縣大寮定居,

 

 因此張簡姓不僅是大寮第一大姓,也是台灣張簡姓的發源地。

張簡姓氏的起源在明洪武四年(1371),據傳當時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梅林村的簡德潤

入贅張姓進興家,娶了張員外獨子的遺孀劉氏,並在張員外死後,繼承了所有張家的財產,

 

 

而簡德潤希望張、簡兩姓均有子嗣可傳,於是他讓八個兒子,四人姓張,四人歸本姓簡,但後來他

八個兒子卻為姓張姓簡爭論不休,因此簡德潤索性讓其子嗣都姓張簡,從此就

 

 多了一個複姓「張簡」,且繁衍開來,直到第十二世祖張簡成禎才傳至台灣;

日治時期為避免麻煩,一些張簡姓改姓張或姓簡。光復之後,部分人恢復張簡姓,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恢復,

 

 所以大寮鄉無論張姓或簡姓,都與張簡姓氏有親戚關係。

簡德潤的第十二代子孫來台最初居往在大寮莊拷潭村,之後分成四大脈:即山頂、拷潭、新厝、赤崁等。

目前的山頂、永芳、三隆、昭明、義仁、新厝、拷潭等七村,都涵蓋在其範圍之內。

 

張簡姓多從此發衍出去, 迄今仍是當地最大的姓氏 ;

 

 

大寮張簡家族歷代傑出人才輩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清代武舉人張簡魁。

 

至於武舉人張簡騰 , 雖缺乏文獻資料佐證 , 但推敲起來 ,

也十之八九出自於該一地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