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張活廖天下奇—一個人出生以來就歸一個姓氏,除非過繼他姓才改姓氏,哪有活著姓廖,死後改姓張的?

此等奇事就出在詔安官陂。

 

據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

明洪武年間,官陂有一富戶,主人姓廖名化,又名廖三九郎,此人樂善好施,平易近人。

他家財萬貫,遺憾的是膝下僅有一女,名叫大娘,女兒聰明賢淑,品貌端莊,她知書識禮,孝敬父母,只是尚未婚配。

廖化一心想為女兒物色一門親事,招個上門女婿。

剛好,雲霄縣西林村張天正的第三個兒子張願仔,在官陂坪寨教私塾,就住在廖家。

廖化見先生張願仔品學業端莊,一表人才,是理想的東床佳選,便招贅願仔為婿,婚後,廖化待他為親子,

便把全部田園產業,都交由張願仔掌管,只要他分一個兒子繼承廖家香火。

張願仔為人忠厚善良,勤勉樸實,為報答岳父知遇之恩,他秉公操持家務,不敢懈怠。

 

洪武八年,張願仔四十八歲時,喜得貴子,取名友來。

此後他只生一子,既要繼廖,又要承張,很是為難。不久廖翁仙逝,張願仔亟盡孝道,象對待親生父母一樣。

過後,廖族中有歹仔作奸犯科,株連族人。

廖姓無人敢面官,張願仔挺身而出,以廖族身份到官府申辯。

不料這場官司拖累多時,張願仔費盡心機,積勞成疾。結案後,張願仔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人世。

洪武二十四年,張願仔臨終前諄諄囑咐兒子友來說:

余感廖公之恩德,沒齒難忘。餘死後,爾當姓廖代父報恩。

從今往後,子孫後代,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張友來遵遺囑,遂改姓廖,立下誓言: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死當姓張,若移居外地,姓廖姓張,或姓張廖,聽其自便。

從此,中國百家姓中,又多出一個張廖複姓。

 

以張願仔和廖大娘為開姓始祖的張廖姓,目前已傳至二十五世,分佈於官陂的17個村落。

為使後世子孫共知張廖姓木本水源,取張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為堂號。

 

張廖姓傳到第六世時,有張廖道丈和張廖道行兩兄弟,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上祀堂。

上祀堂分上下廳,兄弟分家時,兄得上廳,弟得下廳。

據風水先生說,得下廳的要外出,方能興旺。所以張廖道行派下子孫,每一代除少數留下守祖外,其餘大多外遷,

一部分移居臺灣,又有一些遷徙日本等地。

 

在臺灣的張廖子孫,主要分佈于雲林縣西螺鎮和二侖鄉、台中市西屯區、台中縣大雅鄉、臺北縣土城鄉、南投縣南投鎮等地,

人口達十萬以上。各地的張廖姓宗祠,如雲林縣西螺鎮張廖姓崇遠堂、二侖鄉清武家廟垂裕堂、台中市西屯區張廖家廟承祐堂等 ;

一共多達30餘座。

二崙開拓史,始自康熙四十年,由世居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旭廷、廖必達父子,及廖朝孔兄弟最先抵達崙背、二崙開墾,

之後二十年間,他們的族人又先後結伴從詔安縣移民來台,散居於在西螺地區七崁二十五庄,至於楊賢村最先移入開墾者

為廖時北、廖永溫(雙廖),而義庄村則有廖丁選(單廖)等人。

二崙地區計有廖、鍾、李、林、劉等大姓,而當中的第一大姓「廖」姓,約佔有其中四成人口,

境內的「崇遠堂」又名「張廖家廟」,有著一段特殊的傳說:

據說元末明初時,張姓祖先「張元子」(即張願仔),可能因避戰亂,流落到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

當地有廖姓富家收容他,見他一表人才,後招贅為廖家女婿,張姓祖先為報答廖姓恩惠,立矚為廖姓延續子孫,

言明:「張與廖家所生兒子,生時為廖姓,死後則還原為張姓」,

因此才有了「生廖死張」的俗諺,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

( ps: 參考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 可能較為真切 )

台中市西屯、南屯一帶的廖姓家族,在過去有活著時姓「廖」,過世則改姓「張」的習俗,

祖先墓碑姓氏多改為「張」,成為特殊的姓氏習俗,其中一房則乾脆直接複姓「張廖」,成為台灣奇特姓氏……

這種特殊的姓氏習俗除了在台中市西屯、南屯一帶外,也存在於雲林西螺一帶,

著名的「西螺七崁」正是由廖姓族人來台所開拓,也保留此一習俗。

迄今「生廖死張」的習俗,仍有極微少數家族延續著此一傳統,

住種事情,

不僅在台灣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宗族習俗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