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人  道光十九年(己亥)黃康榜:臺灣府曾瑞麟、陳殿邦、嘉義李維鴻(以上「福建省志」)。

                道光二十年(庚子):淡水廳高國瑞、黃廷瑞、彰化蕭騰雲。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臺灣府吳士邦、彰化陳聯登、臺灣縣劉興邦、嘉義廖昌期。

 

位在新莊路三四0號的武聖廟,俗稱「關帝廟」,是新莊地區的三級古蹟。

 

該廟奉祀漢壽亭侯關羽,是北台灣最早的關帝廟,與慈祐宮、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之一。

興建新莊武聖廟創建於乾隆廿五年(1760),由汀州貢生胡焯猷於新庄米市所倡。

 

根據連雅堂的《台灣通史》記載:「新莊武聖廟,係在清乾隆廿五年,由貢生胡焯猷在興直堡新莊倡建,祀漢壽亭侯關羽。」

當時興直堡是台灣北部首闢大鎮,新莊的米由苦力挑經米市巷到港口讓船運至大陸,造成新莊的繁榮發展,

武聖廟也在此時興建,也是當時淡北地區最大的武廟……

 

嘉慶二年(1798)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人張穆,捐錫口庄(今松山)田地為廟內香祝的產業。

道光元年(1820)新莊縣丞王承烈,會同地方仕紳林平侯(為板橋林本源家之先代)等集資重修,建為前殿、正殿及後殿。

當時地方仕紳高玉峰,捐廟前的地做為香燈之資。

咸豐三年(1853)新莊發生漳泉械鬥,武聖廟也不能幸免於難,毀於大火之中。

從武聖廟被毀經九年之久,直到同治元年(1862)新莊縣丞郭志緯,首先捐助倡議重建武聖廟,

並託地方仕紳高國瑞進行重修工程,同治七年(1867)才告成,並在後殿迴廊豎碑誌之。

 

位於新莊丹鳳庵旁為一義塚 ,  附近立有一清同治六年(1865) 春所立的嚴禁塚埔放牧碑。

碑文開頭即註明為武舉人高國瑞所立 ;

 

由種種事蹟顯見 , 武舉人高國瑞出身自新莊一地 ……..

 

 

吳士邦,臺灣府臺灣縣大目降(今屬新化區)人,祖籍同安。清武進士,武解元。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會試中式,殿試聯捷三甲武進士,獲派官職。

在吳進士古厝前,本來保存有三塊匾額, 為「進士」、「解元」、及「都閫府」,以及一把大刀,今已遺失。

 

 

新化,古老名字叫「大穆降」,為早年時代平埔族群居地,「大穆降」為平埔族語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

大穆降」之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證,惟清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

名稱,此間各種碑記,亦有刻「大穆降」者。

 

 

「新化」名稱則係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台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

故用「新化」為名…..

吳家世居的地方在今知義里一帶。知義里居新化區南側,是一長條形的里別。

西半部為主要聚落知母義所在,原為平埔族社的居所;東半部為新和庄聚落所在。

里名由來是根據主要聚落-知母義而來,故名之為知義里。

 

出身仁德鄉坎頂村的柯參天,自幼習武,有志向,仰慕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志,乃取字為子儀,

康熙四十八年,會試中試武進士,年老時病逝於自宅,據傳去逝當天,有人見其騎白馬,手持關刀,直奔大岡山,

因此有人認為他是大岡山山神投胎轉世。後來被稱為「公進士」。

 

而出身於新化知的武進士吳士邦,則被稱之為「母進士」。

 

北斗建街時是由武舉陳聯登、文舉人楊啟元、監生陳宣捷,街耆高倍紅、吳士切、謝嘐等首事負責統籌規畫的,

北斗街民為了感念他們建街的功勞,遂於道光2年(1822)在奠安宮中安置他們的祿位,以讓北斗的後世子孫

記得他們對北斗街的貢獻。

楊啟元年少即立志向學,飽讀經史,而後成為秀才,為士紳領導,鼓舞鄉民,廣行公益,造福地方,

嘉慶十三(1808)  在歷經兩次兵災一次水災過後,即與武學陳聯登、監生陳宣捷及高培洪、吳士切等籌畫遷建北斗街。

《彰化縣志》記載:「故東螺街,被水沖壞,舉人楊啟元、林煥章、武舉陳聯登 、監生陳宣捷、總理高培洪等,

議移建於此,街分東西南北,中為大街,縱橫整齊。」

 

嘉慶15(1810) ,楊啟元由嘉義縣學赴福州應試中舉榮歸。

道光2(1822) 與武舉人陳聯登、舉人林煥章(鹿港林日茂家族)、監生楊在中及街耆老籌建義塚 (今百姓公廟)

歸葬無主屍骨,並於每年農曆99日擴大祭祀此無主亡魂。

北斗仕紳陳汝舟據說出身於武官家庭 ,

不知陳聯登是否即其先人 ?

清代雲林縣分為16堡,西螺堡和布嶼東、西兩堡相鄰。

即今西螺鎮、二崙鄉、土庫鎮一帶,期間混居鍾、李、廖三大姓。

李姓和鍾姓有甥舅之親,分布於新店(今崙背、二崙兩鄉之間)、新庄(二崙楊賢村)、八角亭(二崙復興村)、大義崙

(大義村)、油車村、永定厝、大庄村、番社頭、崩溝寮、崙背、山仔門、荷包嶼、埠腳等區域,

人丁昌盛,財富亦雄,素以大姓自居。 

廖姓則集居七崁(西螺、二崙、崙背一帶),風俗樸素。每年迎神賽會皆以崇敬簡單為要,常受鍾李兩姓恥笑。

當時的新店是農產集散中心,人口密集,布行、油行縱列南北,全街劃分兩區,

一稱「頂店」是鍾、李所建;一稱「下店」是廖姓所建。

最初為迎神賽會,互爭義氣;又因經濟活動爭奪生意而互相結怨,遂形成對立氣氛。 

光緒元年(1875)雙方因這小事爭論不已,毫不退讓,爭端愈演愈烈,終至不可收拾。

因當時彰化縣衙,無法有效地控制爭鬥,所以自光緒元年六月起橫跨三年,長達兩年又四個月

「鍾、李」、廖三姓大小械鬥發生過無數次,雙方各出動人丁數百人,在七崁各村庄吶喊嘶殺,各有傷亡。

地方文獻上記載為白馬事件…….

械鬥期間,下湳繼述堂的廖五房充任參謀,用其足智多謀策略,並得大茄苳武舉人廖昌期之助

至光緒三年八月,鍾、李兩姓終於力盡筋疲,滋事者被捕,科以擁鍾附李滋事械鬥,擾亂社會治安之罪處予極刑。

知縣亦因處事不智因而發生鍾、李、廖三姓之長期大械鬥,應負全責被判死罪伏誅。

鍾、李、廖三大姓長期大械鬥方告落幕。

大新里位於本鎮之東北角,昔有「大茄苳」、「新宅」的稱呼。

東與莿桐鄉饒平村為鄰,西與本鎮大園、振興兩里為鄰,南與埤頭里四塊厝為鄰,北鄰濁水溪南岸堤防。

據說昔日清朝年間由福建來此墾殖的的移民,因此地荒埔上有一棵三、四人合抱的的大茄苳樹,目標甚為明顯,

此樹位於茄苳仔進入大茄苳之路,當時可能因位於大茄苳樹的東邊,且聚落相較茄苳仔(今之大園里地區)為大,

故人們稱此地為「大茄苳」。

毫無疑問的 , 廖昌期出身西螺的武舉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