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傳統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

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

瓊林保留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相宅瓊林,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敷功帝闕,為伯為卿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這是高懸在金門縣金湖鎮瓊林村蔡氏大宗祠拜殿的抱柱聯。

它不但描記瓊林村蔡氏詳實開發史,也爬梳出蔡氏歷代先祖赫赫事功,誠為研究瓊林村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再則,《浯江瓊林蔡氏族譜》對此也有相關的載錄:

「其入閩也,當在五季之初,已遷于同(同安)之西市,又遷於浯(金門)之許坑(今之金城鎮古崗村)。

贅於平林(今之瓊林村)之陳,則自十七郎始。以其世推之 ,蓋在南渡之初,迄今萬曆壬寅(1602)四百有餘年矣。

於茲所居多樹木,遠望森然如蓋,故世稱瓊林蔡氏云。」

《金門縣志》稱 : 晉代五胡亂華時,即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居民渡海前來金門避難,

成為金門有住民之始。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復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

十二姓氏隨同牧馬侯陳淵來金門牧馬,成為開發金門的先驅。

晉、唐兩次的移民潮中皆有「蔡」姓居民出現。

金門目前的蔡姓中,有「濟陽」與「青陽」兩派。

其中「濟陽」派即是以瓊林村為大本營,並派衍至大金門前水頭、嚨口、小徑、下蘭、後浦(現稱金城)、

金門城等各村落,以及小金門西吳、埔頭、南塘、下田等村落,

乃至澎湖、台灣各地,都有其後裔。

瓊林濟陽蔡姓始祖十七郎來金門墾拓的時間點應在南渡之初,

但何時自許坑(古崗村)入贅瓊林村陳家,則是有代詳細考證的地方。

據《浯江瓊林蔡氏族譜》載稱,遷居瓊林的蔡氏在四世以前人丁尚稱單薄。

五世的蔡靜山可說是瓊林濟陽蔡氏承先啟後的靈魂人物。

蔡靜山育有四子:長子諱一禾,字嘉仲,號竹溪,開「坑墘」和「大厝」二房,

後裔復衍派為「上坑墘」、「下坑墘」、「前坑墘」與「大厝」四房柱;

次子諱一蓮,字愛仲,號樂圃,開「新倉」和「前庭」二房,後裔又衍開「新倉長房」、「新倉上二房」、

「新倉下二房」、「新倉三房」與「前庭」五個房柱;

三子諱一梅,字魁仲,早逝;四子諱一蜚,字鳴仲,號藍田,贅銀同劉家。

瓊林蔡氏已由六世的兩房,派衍成十世的九房,

昌熾的人丁遍布在村中的「大厝」、「大宅」、「坑墘」、「樓仔下」及「東埔頂」等五個甲頭居住。

至此,瓊林蔡氏已儼然成為金門島上望族。

自蔡靜山以後的蔡姓族人不但人丁興旺,且自六世以後開始簪纓世冑,人才輩出。

據《金門縣古蹟瓊林蔡氏祠堂修護研究計畫》一書統計指出,

自明穆宗隆慶二年戊辰(1568)到明思宗崇禎七年甲戌(1634),在短短六十五年之中,

瓊林蔡氏榮登進士的就高達五位之多:

分別為

明穆宗隆慶戊辰科(1568)進士蔡貴易,官至貴州學政、陞浙江按察使司,位居臬臺要職。

明神宗萬曆十四年丙戌(1586)登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司的蔡守愚,世稱藩伯。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己丑(1589)登進士、殿試二甲第六名,官至浙江學政、陞光祿少卿、晉贈刑部

侍郎的蔡獻臣,位列公卿,才稱「江南夫子」,與蔡厝村青陽蔡復一齊名,人稱「同安二蔡」,譽滿天下。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己丑(1589)二甲第五名進士蔡懋賢,官拜刑部山西司主事。

明思宗崇禎七年甲戌(1634)進士蔡國光,官拜禮科給事中,職司風憲,權傾一時。

入清以後,瓊林蔡氏族裔又再傳捷報,新倉三房移居澎湖的族裔蔡廷蘭,於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

會試中式第二百零九名,殿試二甲獲第六十一名進士榮銜。

總計明、清兩代近三個世紀中,瓊林村共高中六位進士。

這就是目前高懸在瓊林蔡氏大宗祠抱柱聯「敷功帝闕,為伯為卿為臬為憲」的典故由來。

此外,

擁有七位舉人、十六位貢生、六位武將的亮麗成績,確為該村寫下傲人的輝煌紀錄。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清高宗乾隆年間,上坑墘房二十世裔孫蔡攀龍,

蔡攀龍以驍勇善戰榮膺福建水陸提督軍門職銜,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因平定台灣諸羅山(嘉義)林爽文之亂,

而欽命賜予參贊大臣健勇巴圖魯、畫像入紫光閣功臣的榮寵。

清廷為借重其濟世長才,而一度暫降補狼山鎮,之後又署江南全省提督,

為瓊林蔡氏寫下彪炳戰功……

如今高懸在十世伯崖宗祠的「畫像功臣」匾,

就是歌頌蔡攀龍偉大事功的見證。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

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

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

而有「七座八祠」之稱。每座宗祠,均有可看之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