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明,唐代貞元年間書法家,生平事蹟不詳。
自云: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于東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
《授筆要說》一篇,前敘筆法傳授,自謂授法于徐璹、崔邈,後言執筆五法。
大抵唐以前作書,頗重執筆之法,故言者較多。但所引名家口授秘傳,並不可靠。
全文如下 :
昔歲學書,專求筆法。貞元十五年,授法于東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來遠矣。
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姚思廉奉詔論書云:
王僧虔答竟陵王書云:張芝、韋誕、鍾會、索靖、二衛並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唯見筆力驚絕耳。
時有羅暉、趙襲並善書,與張芝同著名,而張矜巧自許,衆頗惑之。
常與太僕朱寬書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今言自古能書,皆雲鍾、張,按張自矜巧,爲衆所惑。
今言筆法,亦不言自張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筆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
清河公雖云傳筆法於張旭長史,世之所傳得長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執筆,已下並未之有前聞者乎。
方明傳之於清河公,問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至於永禪師,而至張旭始弘八法,
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
夫把筆有五種,大凡管長不過五六寸,貴用易便也。
第一執管。
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鈎擫訐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
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每作一點畫,雖有解法,亦當使用不成。曰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
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
謂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筆急疾,無體之書,或起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管中,則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
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書或書圖幛用之,亦與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
謂撚拳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或雲起自諸葛誕,倚柱書時,雷霹柱裂,書亦不輟。
當用壯氣,率以此握管書之,非書家流所用也。後王僧虔用此法,蓋以異於人故,非本爲也。
近有張從申郎中拙然而爲、實爲此笑也。
第五搦管。
謂從頭指至小指,以管於第一、二指節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異所爲。
有好異之輩,竊爲流俗書圖幛用之,或以承凡淺,時提轉,甚爲怪異、此又非書家之事也。
徐公曰:
執筆於大指中節前,居動轉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爲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
今人皆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用之規矩,無以施爲也。
又曰:
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
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爲俗也。
故每點畫須依筆法,然始稱書、乃同古人之跡,所爲合于作者也。
又曰: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
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
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