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題鴈,又稱葉題雁,字映都,號梅珊,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光緒五年,鄉試中舉;光緒六年,登進士,改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三年,升任戶部雲南司主事。
1895年台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聯合在北京的台灣籍官員葉題雁、李清琦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帝反對割台。
光緒二十七年,任戶部貴州司員外郎[3]、戶部陝西司郎中。光緒二十八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
清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正式訂立。
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地給日本,並賠款二萬萬兩白銀。
消息傳到台灣海峽兩岸,群情激憤。4月28日,即《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11天,在京台灣省籍人士葉題雁、
李清琦、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五人聯合上書都察院,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轉奏呈文,激烈表達—
夫以全臺之地使之戰而陷、全臺之民使之戰而亡,為皇上赤子,雖肝腦涂地而無所悔。
等堅決反對割臺的決心和勇氣 …….
史稱台灣五舉子公車上書或曰台灣五人上書。
葉題雁,字映都,號梅珊,出身於晚清泉州鄉紳望族。
出生年代不詳,一般記載為泉州土門外下圍村人。
清光緒六年(1880) 庚辰科 ),以台灣台北縣籍三甲第六十名庚辰科進士,官郎中、御史。
因其一生主要活動除在京城任職外多在泉州,近有學者疑其“冒籍”,情況不明。
抵制割臺後,繼續留做京官,曾寓居晉江邑館。
學者汪毅夫在《台灣歷史文化名人與北京的會館》一文中提及葉題雁與晉江邑館的聯繫。
據其所述,庚子年(1900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葉題雁以“戶部郎中”之身寓于晉江邑館。
親見八國聯軍之暴行,憤而作《外侮痛史》,原文引自1980年代後期編印的《泉州鯉城文史資料》第2輯,
而使此文而留存於世,則很偶然地因葉題雁遺稿在家。
1904年,因母喪回祖籍地福建泉州居住。1905年,病逝。
按 : 晉江葉氏遷自同安佛嶺。其始祖名洙,一名關,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曾任唐朝散郎,後升學士。
唐末中原戰亂,乃奉父母挈家南遷,先徙居江西泰安縣射坪鄉,復於唐龍紀元年(889) 隨王審知人閩,擇居同安
佛子崗嶺下,子孫蕃衍,分居各地,共奉葉洙為人閩始祖,以“佛嶺傳芳”作為堂號。
佛嶺八世葉益(1230—1313),字深叟,結縭宋魏王趙從政之妹,是為宋朝郡馬。
葉益生五子:子發、子茂、子成、子秀、子榮。後代悉以“郡馬堂”作為榮稱。
葉益次子子茂,字育天,號夏卿。夏卿生二子:以寅、以卯。
葉以寅,字恭甫,號敬臺,謚懿德,因元末世亂,徙居晉江,先居仁和後湖(今東石後湖村),
後徙西尾(雅稱日— 世美)。娶公卿堡(今青陽蔡厝一帶)黃氏為妻。
生子景良、景賢、景鳳、景壽(無傳),傳長、二、三房,又稱福、祿、壽三房,
尊葉以寅為東石世美葉氏一世祖。
東石世美葉氏宗祠坐南朝北,大門偏西,門路獨立建為一間,石構門墻,硬山式頂,上鋪琉璃瓦。
祠堂三開間兩落,大門不做塌壽,頂上特建一個裝飾飛檐卷草的門亭作為遮護。
門匾鐫葉氏宗祠,是國民黨海軍中將葉公超題寫。
宗祠大廳朱漆彩繪鎏金,一派堂皇氣象,裏面有專人管理,環境甚是凈潔。
神龕前梁枋正中懸挂著鎏金盤龍立匾,上題“郡馬之裔”,
旁挂題有東閣大學士(葉向高)、進士(葉伯珩)、以及進士(葉題雁) 等功名的匾額,
可以說明葉題雁出身應該與此有關 ?
一般並未將之列入台灣進士名單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