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秉敬(1562-1627) 字敬君,號寅陽,明代衢州府西安縣峽川(衢江區峽川鎮)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葉秉敬秉性好學,幼通經史;萬曆二十九年(1601) 進士,歷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開封府、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

大中大夫右參政等職。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秉敬學問淹通,多處講學著作宏富;

詩有葉子詩言志十二卷,及其他字孿千字說文韻表、教兒識數字學、疑似詩韻綱目等教材;著有蘭亭講會開溝法賦役、

握算書肆說鈴明謚考、寅陽十二論、治汴書學政要錄等書。內容涉及政治、財經、賦稅、教育、水利,均四庫總目共有四十余種。

晚年致仕歸里,天啟三年(1623)應知府林應翔邀編纂衢州府志。

秉敬書法也自成一體,其為官河南時所作的靈山酌水賦,筆法豪放遒勁,別有神韻,

堪稱書法藝術中的珍品。已為中國書協作為著名草書收集……

書法離鉤

葉序 

昔船子示夾山曰: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而潘子無聲定書法,亦以離鉤名者何居?

夫謂之鉤,則不可離矣;既謂之離,則不復言鉤矣。豈其以不離為離,實鉤而非鉤乎?

我知此一鉤也,千百世聖人同之,千百世賢人同之,千百世愚不肖人同之。

釋迦三藏,性之鉤也;道德五千言,氣之鉤也;孔子春秋,救世之鉤也。

他如毛詩鉤乎情,禮樂鉤乎傲,易卦鉤乎陰陽;貪夫鉤利,烈士鉤名,一任遊戲清波,總離不得這個鉤字。

雖然,鉤可離也。能者離亦是,不離亦是;不能者離亦非,不離亦非。何以故?

欲知離鉤,當先知吞鉤。善吞鉤者,無往非鉤。

孔子之不試而多藝也,七十弟子之身通六藝也,遊藝非鉤乎?而藝之有六書,又非鉤乎?

今有村牧夫,目不能識丁,手不能操管,便與木石不異。

故自漢魏而下,代有聞人,鍾、王其最著也。彼鍾、王者,何嘗以法示人,不過自悅其鉤而已,自離其鉤而已。

而天下之人,以為此絲線隨君弄者也,以為此不犯清波者也,從而宗法之。自是其法傳,因是其鉤傳。

然而人人自有其鉤,人人當自求離鉤。以我求我,開眼閉眼皆是;以我求彼,雖覿面不啻千里,況百世哉!

然則無聲書法,可無刻也,實不可不刻也。何也?

釋迦三藏、道德五千言、孔子春秋,皆以鉤示天下也,而第不可執以為鉤。

故書法自原流以至草書,此千百世所同之鉤,如禮之揖讓拜跽,樂之柷敔笙鏞,射之弓矢,禦之和鑾,數之奇偶。

自取法至筆鋒,是吞鉤之法。而定心、知道至解悟,則已超凡入聖。

不又如禮之周規折矩,樂之簫韶九成,射之貫虱,禦之不失其馳,數之悟得於局者乎?

自學篆以下八卷,言言皆法則,言言皆鉤。

總之,善離者登晉魏之堂,入唐宋之室,內不關心,外不關手,

筆墨可為筌蹄,碑帖皆成糟粕,雲卷霞舒,小技也而至道存。

不善離者,前人之十體,懸絲捉影,精良之毫素,長竿捕風,即使繡出鴛鴦,不解金針暗度,離鉤雲乎哉!

余遊藝之暇,因六書之謬,訂字孿一編,實與書法相表裏,既為之序,而並寄字孿與無聲商之。

鉤耶離耶,余亦聽天下人之自為耳。

三衢葉秉敬撰

王序

書法首推晉,晉首推二王。

夫陰陽、奇偶、左右、多少,為法似莫嚴於書,而乃以風流相尚、放誕不羈之晉人當之,何哉?

豈昔人所謂反經合禮,背水用奇,相馬遇以神,解牛遊乎虛者,非無法而正善用法也?

蓋神以無累而全,氣以自然而充,不羈而後多致,涼冷而後成趣,非晉代疇能有之?

雖然,誌不正而神何以清?欲不凈而氣何以雄?非雅無以言致,非博無以成趣,晉豈盡王夷甫一流清言韶令而已哉!

史載右軍籠鵝竟去,子猷看竹即造,似簡誕,似疏傲,而當時父子清風,蔭映江左,使棄倫滅法者可擬議乎?

矧夫筆墨有神,鬼夜哭者何物,又可以點畫斜正盡乎法耶?

故唯顛足以稱草聖,而但肉則以號墨豬。貴法法者,而不貴徒法如此。

吾友張卿子亟稱潘無聲兄弟,飲白水,讀古經,為郡中奇男子。

法古禔躬,而高簡蘊藉,若不概苦人以法,是精於法法者。

茲談書可見一斑,喜而引其端。

友弟王道焜

自序

慨自倉頡作書,山鬼夜哭,盜陰陽而鑿混沌,莫此若也。

何則?忠臣孝子,義士仁人,當歡欣鼓舞之情態,涕泣無從之心事,方詠歌不足,以一毫端泄之而有餘,

故宛宛三寸枯竹間須看言笑,孰謂曾有遁形乎?

若然,則人自具一肺腸,時自際一哀樂,而必繩以八法之功令,若矩矱之不可廢者何?

蓋庖丁之神解,養由基之巧中,其遊刃決拾之法自在也。

故論世漢則古雅多質,晉則逸韻自賞,唐則清峭取險,宋則姿媚求工,世可殊而法不變也。

語境則醉墨濡頭者豪於致,敗毫成冢者勇於力,怒猊渴驥者奇於氣,驚沙舞劍者悟於神,

綠蕉覆雲者博於趣,脫巾嘯傲者逸於姿,境可殊而法不變也。

即語至變,篆籀可變而為分隸,分隸可變而為真草,其鋒中筆正可變乎?轉折三過可變乎?

譬之人,肺腸各不同,而哀樂有時異,至眉目手足定位,抑豈可易耶?

是必深於法者而後可與離法,又必超於法者而後可與進法。斯豈第吊詭者不敢奸,沓拖者不能跂。

即令中行之士,窺藩籬,入堂奧,猶或難之矣。

余少嗜書,長而未成,間取前人論議,拈定為一集,聊以自祛腕鬼耳。

偶為寅陽葉先生見而敘之,名曰離鉤,因遂商之墨池諸君子。

天啟丁卯中秋,錢唐潘之淙題

卷一

伏羲觀象於天,取法於地,作八卦而字畫萌。

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俯察鳥跡龜文,窮天地之變,泄造化之機,而文字立。

至周設官分職,乃立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藝。

六藝之五,有曰六書,而書法乃大備。六書者,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諧聲,五假借,六轉註也。

肇於象形,滋於指事,廣於會意,備於諧聲。

四書不足,然後假藉以通其聲。聲有不合,則又轉註以演其聲。

象形加義於指事,會意生聲於諧聲,假借葉聲於轉註。

此六書之本末也。

總而為言,則象形、指事之謂文。因而滋蔓,子母相生,會意諧聲之謂字。

孳乳浸多,著於竹帛之謂書。科鬥謂之古文。周史籀作大篆,篆者,傳也,傳其書也,與古文小異,名曰籀文。

秦有小篆,損於籀文。有八分,損於小篆。有隸書,通於楷書。

漢史遊急就,解散於隸書。蔡邕飛白,變楷以題署。

章草乃隸書之捷,行書乃真書之省,草書又章草之捷也。

六書十體如是,四聲五音系之。

晁氏云:文字之學有三。

其一體制,曰點畫縱橫也;其二訓詁,曰稱謂古今雅俗也;其三音韻,曰清濁高下也。

殆後篆隸變而行楷興,復有論格勢諸書,是謂四學。

小篆,秦篆也。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郎中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皆損益大篆也。

始皇並六國,罷不合秦文者。其畫如鐵石,勢若飛動。隸、楷之祖。銘題鐘鼎符節,至今用焉。

八分,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也。

序仙記云:次仲少有異志,變倉頡書為八分。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蔡邕云:次仲初變古形,非效程邈隸也。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又減小篆之半。

蔡琰云:吾父割隸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二分取八分。隋誌云:魏世有八分書。

王愔云:建初中以隸字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用為御史。以奏事煩多,為隸人佐書,趨省易也。

八分乃小篆之捷,隸又八分之捷也。秦隸近款識篆,即秦權量上刻字,未有挑法也。

楷書,真書也。蔡邕云:隸減八分之半而通於楷。

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時人用寫篇章法令,亦謂之章程。

梁鵠云:鍾繇善章程。姜堯章云: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

真書無出鍾元常,其次王逸少,二家瀟灑,何拘平正?

唐人以書取士,故有科舉氣習,顏魯公幹祿書是也。

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風矣。

行書,後漢潁川劉德昇作也。即真書之少縱,以從簡易,相間流行,鍾繇善行押書是也。

張懷瓘書斷云: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行楷,帶草者謂之行草。

獻之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揮運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行草之間也。

姜堯章云:魏晉行書,自有一體。

右軍蘭亭記及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

所貴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

章草,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凡三十二章,雜記姓名,諸侯五官以教童蒙,綬急可就而求之,

謂解散隸體,粗略書之,漢書簡墮,漸以行之是也。唐顏師古為之註。後漢北海劉穆始善。

建初中,杜度善章草,帝詔使草書上事。魏文亦使劉廣通上事。蓋因章奏用之,謂之章草。

章草乃隸楷之捷,草書又章草之捷也。

 

訣云:章草草其隸字,八分謹嚴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草書,徐鍇云:按書傳多雲張並作草,又雲齊相杜深作。

說文云:漢興有草書,則張並之前有矣。衛恆云:杜度善草書。崔瑗崔寔父子繼能。

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

弘農張芝因而變之。轉精其妙。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於隔行。

故王子敬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

世稱一筆書。自伯英始也。

衛瓘、索靖俱尚書郎。善草。時稱一臺二妙。

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骨。懷素工瘦。張顛工肥。

瘦硬易得。肥勁難工。皆草聖也。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