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人。萬曆辛丑進士,官至荊西道布政司參議。尋移南瑞,未行而卒。

秉敬學頗淹通,著書四十餘種。

(續上)

卷二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於寸楮而臻其妙。

蔡邕入嵩山學古,於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

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後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

故知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及渡江北,見李斯書,之許,見鍾繇、梁鵠書;之洛,見蔡邕書張嶽碑,始悔學衛夫人徒廢年月。

又云:頃尋諸名書,鍾、張洵為絕倫,餘不足觀。

 

詹孟舉云:李陽冰見潭州碧落碑,寢碑下數日,不忍去。

 

歐陽詢見索靖古碑,駐馬觀之。去數步復還,下馬觀之。倦則布氈坐觀之,宿碑旁三日乃去。

 

張懷瓘云:上則法於自然,次則歸於篆隸,又次師於鍾、王。夫學鍾、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哉。

 

唐舒元輿陽冰篆誌云:今世所重,秦斯之跡,豈能盡辨別之。以秦古斯邈矣。

況今去古愈遠,晉、魏真跡尚不可見,篆隸之風不益遐哉。宜其日流而日弊也。

 

 

筆勢論云: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

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

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緩展毫端。

 

 

 

張敬玄云:初學必先真書,若便學縱體,則真體難成矣。

 

 

 

虞永興云: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使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

若畏懼生疑,否臧不決,運用迷於筆前,振動惑於手下。

師心因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於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孫過庭云: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東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也。

 

 

 

山谷云: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作以示人為楷式。

凡作字,須熟觀晉、魏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書指云:善學書者,其初不必多費楮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

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

 

 

衛夫人云:學書先學執筆。

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掠屈曲,須盡一身之力送之。

 

 

 

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韓方明云: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姜堯章云:真書執筆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易於分佈齊勻。

 

 

 

張懷瓘云:若執筆淺,則堅掣打勁,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則有餘。若執筆深,則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

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意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制豈自由,乃成稜角,筆則死矣。

 

 

 

韋榮夫云:搦破管,畫破紙,飛鋒結體。

 

 

 

山谷云: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直當得意。

 

 

 

東坡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歐陽公云:當使指運而腕不知。

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

 

 

盧雋云:拓大指,擫中指,斂食指,抵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

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名指抵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

 

 

 

唐太宗云: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面鋒全。次實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虛則運用便易。

 

 

 

張敬玄云: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

不可懸臂,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臂,筆勢無限也。

 

 

 

韓方明云: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實指虛掌,鉤撇托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

 

 

 

姜堯章云: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

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

故孫氏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送牽掣,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

 

 

 

祝枝山云:擫、捺、鉤、揭、抵、拒、導、送八法,謂撥鐙法。

撥者,筆管者(俗作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如馬鐙也。

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亦欲淺,則易撥動也。擫者,大指骨下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捺者,食指著中節旁,此二指主力。鉤者,中指著指尖鉤筆下。揭者,名指著指外爪肉際揭筆下。

抵者,名指揭筆,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二指主運轉。

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二指主來往。

枕腕者,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者,肘著案而虛提手腕。懸腕者,懸著空中,最為有力。

 

 

右軍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促,懸管聚鋒,柔毫外拓。

左為外拓,右為內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但先援筆引興,心逸則急接鋒以取興,興盡則已。

又生?族鋒,任毫端之奇妙,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勾篆體,或如蛇形兵陣,無常定也。

 

 

 

張旭云: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泥畫沙。始不悟,後於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

 

 

 

蔡希綜云: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形勢相連莫斷,簡略為上。

至如棱側起伏,隨勢所立,圓規為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筆勢。

如放箭不欲遲,如高峰墜石也。

 

 

 

姜堯章云: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側,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失矣。

下筆之初,有折鋒,有搭鋒,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

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搭鋒,應其左故也。

又有平起如隸,藏鋒如篆。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

 

 

 

纂要云: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右軍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當畫中行。

 

 

 

虞世南云:覆腕上搶掠毫開,下撇撥歷鋒轉有筋骨,指端橫鉤蹲踞之狀。

行書則覆腕搶毫,乃按鋒直進,其綰也內拓外旋,結鋒環轉。

結者上促,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容曳而來往,勁而復虛。

 

 

 

書法云:夫用筆之法,須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雕逝,信其自然,不得重改。

送筆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若深思此,理當自見。

 

 

 

又云: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不欲太瘦,瘦則形枯。

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山谷云: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