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觀鍾繇十二意:一曰平,(橫也。)二曰直,(縱也。)三曰均,(間也。)四曰密,(際也。)

五曰鋒,(末也。)六曰力,(骨體也。)七曰輕,(屈折也。)八曰決,(牽掣也。)九曰補,(不足也。)

十曰損,(有餘也。)十一曰巧,(布置也。)十二曰稱。(大小也。)

 

張長史問,顏魯公答。

平謂橫者何?謂每為一畫,皆須縱橫有象也。直謂縱者何?謂每直必縱之,不令邪曲也。

均謂間者何?謂間不容光也。密謂際者何?謂築鋒下筆,皆合宛成,不令其疏也。

鋒謂末者何?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也。力謂骨體者何?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也。

輕謂屈折者何?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又謂轉角為暗過也。

決謂牽掣者何?謂牽掣為撇,決意釋鋒,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也。

補謂不足者何?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則別點畫旁救之也。

損謂有餘者何?謂趣長筆短,常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也。

巧謂布置者何?謂欲書先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意外字體,令其異勢也。

稱謂大小者何?謂大字蹙令小,小字寬令大,茂密相稱也。

永字八法,綱領所全綱目。

三靜法地,五動象天。次及條目,變點方圓。俯仰向背,沈瑩清權。拗者讓者,引焉疑焉。

鳥立木上,雁在天邊。掬特圓起,搶摺回聯。齊弩磋駐,屋漏蜿蜒。烏絲闌者,蔡襄所專。

復有八忌,切意精研。枯槁生硬,輕重纏綿。內外是縱,左右非堅。

 

靜,不變;動,變也。點,下筆成點而後行。變,如高低闊狹。

方圓,如置箸案上,非偏鋒也。沈,筆不浮。瑩,明朗無翳。清非寒瘦,肥亦清也。

搶策類摺,則筆鋒飛翻,非硬直也。回聯,各有虛賞,不可偏廢也。

齊勒類弩豎書,磋者左右揭腕,駐如駐馬。屋漏痕不見起止。烏絲闌鋒正,兩旁如界也。

枯槁無潤澤,生硬非軟美,輕重不典,纏綿不瑩,內縱肚腹闊,外縱手足長,左右揭腕要有力。

李陽冰云:逸少十五年偏工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

禁經云:八法起於隸,自崔、張、鍾、王傳受,該於萬字,墨道之最。智永發其旨趣,授於世南,自此廣焉。

 

訣云: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矣。

作點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報答,以中指挫鋒,按筆收鋒在內。疾則失中,過又成俗。

 

論云:點而言側,謂筆鋒顧右,審其勢而側之。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蹲鋒向背墜墨之勢。

若左顧右側,則橫摘無力,而側不險乃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

訣云:策須勒,仰筆覆收,以中指鉤筆澀進,覆筆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

又云: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又云:勒緩縱以藏機。

 

論云:橫畫言勒,謂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止言畫慮其不趯,一出便盡,則鋒拳而怯薄也。

勒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

 

唐太宗云:為畫必勒,貴澀而遲。

 

俗雲畫,畫之祖,勒法也。狀如算子,便不是書。

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回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

鍾、王、智、虞多用篆法為畫,歐陽、褚、薛多用隸法為畫。

訣云:橫畫須直入筆鋒,豎畫須橫入筆鋒。

訣云:鋒須先發,管逐勢行,緊收澀進,如錐畫沙。

又云:弩彎環而勢曲,如深林之喬木。又云:須發勢而卷筆,若折骨以爭力。

又云:弩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

 

論云:中心豎畫為弩,勢微努,曰弩,在<走歷>筆下行。若直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

 

唐太宗云:為豎必弩,貴戰而雄。

 

俗雲豎,豎之祖,弩法也。初橫入筆向上行而少駐,復引鋒下行,至末復駐鋒向上,此垂露也。

末鋒駐而不收,引而申之,此懸針也。畫多則分俯仰以別其勢,豎多則分向背以成其體,避算子也。

訣云: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旁鋒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

又云:直曰趯,橫曰挑。鋒貴乎澀,適出期於倒收,謂之欲挑還置也。

論云:字之出鋒曰挑,今曰趯,以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弩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法須挫衄,

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

張敬玄云:又謂之抽筆。事字中畫宜直,下筆便挑,不宜停筆。

俗云鉤,鉤之祖,趯法也。蹲鋒上出,險勢旁分。

 

訣云:仰筆潛鋒,以鱗勒之法,仰收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左畫勢暗歸於右也。

又云:策筆仰鋒豎趯微勒借勢,峻顧於掠也。

論云:策一名折畫,今謂策。仰筆趯鋒,輕?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硬畫,不務遲澀向背偃仰者,備畫耳。

唐太宗云:策者,仰策仰收。

 

俗云短畫,短畫之祖,策法也。仰筆趯鋒,輕?而進,有如鞭策之勢,故言策不言畫。

異於勒,勒則兩頭下而中高,策則兩頭高而中下,如夫天之類,凡短畫皆策也。

 

訣云: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駐鋒,右揭其腕,如以迅出,勢旋於左。

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

 

又云: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筆心至卷處。

 

論云:一名分發,掠乃疾徐有準,隨手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

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

 

孫過庭云:遣不當速。

唐太宗云:為撇必掠,貴險而勁。

俗云撇,撇之祖,掠法也。顏云:掠彷彿以宜肥。

法曰:此乃斜懸針,而末鋒飛起也。宜出鋒處送筆,力到而勻,不可半塗撇出,則無力而瘦弱。

 

 

訣云:右向左之勢為卷啄,按筆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緩滯。

又云:啄如禽之啄物,立筆下罨,須疾為勝,臥斫斜發,啄不宜遲。

 

論云:撇之與掠,同出異名。撇乃俗言,啄因勢立名,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工。

 

俗云短撇,短撇之祖,啄法也。

下筆駐鋒後即出,水永字,凡短撇皆用之,如隼尾也。

 

 

訣云:始入筆緊築而微仰,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筆或藏鋒或出鋒,由心所好,須飛動無滯。

又云:微直曰磔,橫過曰波。抑而後曳,捺不宜緩。又曰抽筆法。左罨掠須峻利,右潛趯而戰行。

待勢卷而機駐,揭摘而暗收。若便拋之,必流滑凡淺。

又云:側起平發緊殺,按波為抽筆,腹內起。

又云:平磔法,不遲不疾,戰筆側去,勢盡不可便出,須駐筆而後放。

 

論云:發波曰磔,循古無蹤,源其用筆,磔法為輕。

磔若左顧,右則勢鈍,<走歷>重鋒緩則勢肥。法須遒勁而遲澀之。

 

禁經云:如生蛇度水者是也。

唐太宗云:為波必磔,當三折而遣毫。磔者不徐不疾,去欲復駐而去之。

庾肩吾云:將放更留。

 

俗云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兩駐,雖云三過,其實不知此法也。

其法首搶起,中駐而右行,末駐筆蹲鋒,如蘭葉之狀,皆含蓄而不露,最為高也。

訣云:上點駐鋒,左右挫鋒,橫畫按筆,勢須相順,上點側,橫畫勒,

?壹筆擺鋒,右峻啄輕揭出。虞永興常用法,以圓峻飛動為美。

用筆若錐畫沙。橫畫放手,畫力瘦硬,方直沈著,勁健無變為度。

縱畫硬如屈鐵,一縱一橫,可方可圓。熟瘦硬之鐵畫,變溫和之玉畫。

懸針法自右軍始,筆欲極正,自上而下,如針垂。

偏拂法自張顛始。

右軍云: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

視筆取勢,直截而下,轉為曲折,勾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角。

 

唐太宗云:貴促鋒而轉。

 

張敬玄云:固字轉角之勢,不宜稜角,弩張則字體俗矣。

但有轉筆,一切貴圓潤也。

章草法:潛按微進,輕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輕,輕則骨勁,重則鈍俗。

姜堯章云:一切偏旁,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不可太密太巧,唐人之病也。

張伯英忙則為楷,謂匆匆不暇草書。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衣帛必書而後練,斯稱草聖。

 

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

 

永禪師登樓不下四十年餘,有禿筆頭十甕,甕皆數石,

後瘞之,號筆冢,乃著能名。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