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系紅磚建築,在閩南以泉州為核心,在臺灣則以金門最為集中。

福建政府已申請將閩系紅磚建築群等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認為,泉州紅磚建築是閩系紅磚建築的核心,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牆面、屋頂、地面,整個紅磚建築渾身透著紅。

原以為只有閩南地區有高規格的紅磚建築,在文物普查後,專家發現在莆田地區也分佈著大量保存完好,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磚建築。

紅磚建築從構建的材料來說,牆體是紅磚,屋頂為紅瓦,

建築材料必須是傳統工藝的手工製作,並伴有大量的磚雕藝術。

內部結構必須功能齊全,適合居住,冬暖夏涼,且都有防火防盜措施。

懸山頂、燕尾脊的屋頂最具特色,這種屋頂是莆田特有的,是模仿皇宮的造型。

據說是因為在唐朝的時候,梅妃受唐明皇寵愛,

朝廷特許梅妃的故鄉莆田可以仿照皇宮的屋頂建築風格所致。

 

莆田紅磚建築既與閩南紅磚建築有共通之處,又具有獨特的魅力。

從平面佈局到外觀造型,莆田紅磚建築和閩南紅磚建築有很大差異,莆仙傳統民居的屋頂造型大多

為雙坡面懸山頂、燕尾脊,有別于閩南地區的硬山頂,這種造型使得曲線的坡面與起翹的屋脊構成

一個和諧的整體,使原本較為生硬古板的屋形顯得飄逸,成為莆仙民居建築標誌性特點。

此外,在磚雕藝術風格上,莆田地區的種類更多,除了有幾何造型外,還有花鳥、人物等。

其中,人物磚雕是一大特色,清末仙遊畫派成熟,繪畫技術也體現在建築裝飾上。

唐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妃黃厥乃惠安後邊村人,閩王對其寵愛有加,

因而特許其按皇宮的規制和外形在家鄉興土木。

從此,「皇宮起」便成為當地建房興宅趨之若騖的模仿樣式,至而向外傳播,

影響了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以及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區。

「皇宮起」官式大厝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

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庭、廊、過水貫穿全宅。

規制布局以大門中線為中軸線,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

其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牆倒屋不倒」。

屋頂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頂、懸山式頂、歇山式頂,其中以硬山式居多,彎曲起翹「燕尾式」屋脊。

還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繪。

「皇宮起」官式大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汲取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

從而在建築機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長。

石、木、磚雕廣泛應用於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樑等構件,

基本上達到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深刻內涵,形成閩南傳統建築獨特的風格。

泉州以白色花崗岩著稱,建築裝飾以石雕和木雕見長,

閩南民居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對稱、嚴整、封閉的性格,又具有華麗活潑、誇張矯飾的特徵。

其區別於外地民居的主要特點尚有:

 

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出磚入石」牆體,堆砌的水車堵,色彩斑斕的鏡面牆,

白色花崗石襯托的紅色煙灸磚等,為其他地區民居罕見。

 

 

閩南民居屬於中國院落式民居的一個流派,是民居形態中材料使用和結構技術最先進、構成因素最豐富的一種類型。

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技藝的一個分支,閩南民居建築技藝在完整地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思想理念、群組布局、結構形態

等內容與形式的同時,又由於其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規制。

閩南民居屋脊上的翹脊優美清秀,和北方民居建築上屋脊那種莊嚴、平穩,迥然不同。

 

閩南民居官式大厝營造技藝是宮廷建築技藝的平民化、

建築裝飾藝術的實用化和閩南人文底蘊的具體化,

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作為泉州民居最為典型的類型,俗稱「皇宮起」官式大厝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築外圍牆。

磚雕在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把宗教、民俗和書畫等融入民居建築。

磚雕大多作為建築構件或大門、照壁、牆面的裝飾。

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

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三陽開泰、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蘭花、竹、山茶、菊花、

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等。

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

能工巧匠在磚面上雕刻出山水、詩書、人物等圖案,

且圖案層次分明,構圖緊湊,

看起來精美典雅,令人讚嘆不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