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籍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爲上古四嶽伯夷之後。

在史籍《水經注·陰溝水篇》引《世本》記載: 許、州、向、申,薑姓也,炎帝後。

 

相傳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少典娶嬌氏而生炎帝。

由於炎帝居於薑水流域,故以薑爲姓,

他本人也是薑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

據載,炎帝的後世子孫伯夷,是唐堯時期的四岳,其裔孫文叔參與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

西周在周成王時期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殷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薑姓諸侯國,

文叔因功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世稱許侯,亦稱許文叔,建立了許國,

是西周在中原的諸侯國之一。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日漸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

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隻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在更壞的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

許氏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氏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

許氏來自中原,入閩支系甚多。

據《閩書》載,早在秦漢或秦漢前,就有許瑛等在閩東霍童山修鍊。

西漢建元六年(-135),左翊將軍許熒 (字元亮,諡武靖公,許州人) 奉命屯戍閩越,駐師於泉州西南,

後定居同安五鑪山下(葫蘆山),稱許督 。

同安素有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之說,其兵營稱營城 (今同安區小西門營城巷)

許督有十五子,分鎮全閩各地,子孫落籍繁衍,至唐代同安許氏外遷殆盡。

唐末,許永興又從晉江石龜返遷同安,其後裔許延煒於宋端平二年(1235)登進士第,

知泉州,肇基南安佳區大帽山(今祥雲)。 

唐總章二年(669),許陶隨陳政征閩,任前鋒副使,不久戰殁。

許天正(649-718),號雲峰,字允心,汝南許綱九世孫,仕宦家族出身,任别駕,司泉潮團練使,

襲宣威將軍,後定居泉州。

裔分四支;一衍泉州,二衍龍溪傳南靖,三開潮州揭陽,四衍詔安。 

唐景龍二年(708),許州人許輔乾任武榮州刺史,其長子許懋文定居晉江安華里(英林埭邊),次子許懋武定居莆田。

文懋子許稷,字君苗,任衡州刺史,唐憲宗欽賜終南山(今清源山)。 

唐中和年間(881- 884),左侍禦、銀青光祿大夫許愛(號仁佐)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

戍守詔安,遷防鎮東衛,殁於任所,陵寢晉江西王場大坑内 (今蘇坑鄉里邊)

長子許達開大篷(安海東石),次子許川肇梧坑傳漳州,三子許泮衍瑤林又遷丁亭(今晉江龍湖石龜)

許泮裔孫許景榮、許景玉(二十世)於元朝分遷永春縣白珩及南安縣詩山錢塘。 

唐光啟元年(885),固始人許驥(字受,號十一)與内弟陳勇同伍,隨王緒入閩,封武騎尉,鎮泉州,

後因與王審知持不同政見,兩人於唐龍紀元年(889)逃離兵營,隱居閩清漁坑靈洞,分族政和。 

五代後梁末,烽火四起,浙江紹興人許孝康,避亂入閩,居寧化石壁村。 

宋嘉祐八年(1063),河南光州人許璋(字潛道,宋慶曆二年進士,官封太子侍讀)

被貶謫建州屯田郎,落籍興化,後遷晉江十都篷山大房(今東石鎮)。 

南宋景炎元年(1276),武毅將軍、江西吉安盧安村人許直齋護駕入閩,家居福州。

許直齋後於潮州殉國,家人隱名落籍福建。

元至正十六年(1356),裔孫許元祥、許烏孫擁朱元璋反元,

功成,鎮戍漳浦潯美,開海澄許氏。

鹿港一地許姓多來自於瑤林許氏……..

在石龜許氏族譜中,播遷外地的記錄比比可見。

由於遷徙頻繁,外遷的瑤林傳裔又再次播遷,

所以瑤林許氏不僅在閩南星羅棋佈,幾遍五邑,

而且在廣東、浙江也有其支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