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一姓最早是發源自河南省境域。明末清初時期,賴氏族人開始遷徙至臺灣。

貢旗環翠堂 (包括環翠堂、賴氏古厝、賴氏武魁祠) 所屬之賴姓家族皆源於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

屬於心田始祖賴卜隆的後代。

按 : 賴卜隆諱成,字元成,生於元大德二年(1298),卒於明洪武九年(1376),

原居詔安官坡田心,後遷徙到平和心田,為賴氏平和心田一世祖。

而賴卜隆與妻吳氏生有四子,其中長子賴景春之第十三世孫圭讚於康熙末葉,在施世榜第二次招墾時,

遷居臺灣,是為賴氏益三堂來臺開基始祖(位於大橋村)。

而在景春公派當中則有一支第十四孫賴樸園亦渡臺至大村貢旗,是為賴景春系之樸園公派,

也就是大村鄉貢旗村環翠堂之派系,此派系分布甚廣,包括了大村村、貢旗村、大橋村等。

而卜隆公次子景祿公派之後裔人數較少,

除了過溝村之外尚包括南勢村及田洋村,並分散在其他零星村落中……

臺灣文獻叢刊紀錄中,嘉慶十三年有彰化賴繼輝的記載,

經過採訪賴氏後人才知 : 賴繼輝其實就是賴樸園,是到台灣之後才改名的

漢人移民在大村的開發甚早,相傳早在三百六十年前清康熙初葉之後,

就有來自大陸福建省漳、泉二州的漢人來臺開墾,其中更以賴、黃、游等姓氏佔多數。

而來臺開墾的賴氏先 人中,有來自漳州平和的賴圭讚、賴圭紀兄弟,以及賴完、賴明珍、賴錠、賴樸園等人。

大村鄉先民大多數都來自於福建漳州,且都集中於接近於客家語系之村落,

來臺後顯然有同鄉人相聚集的地緣關係。

乾隆三十年(1765)間,賴樸園自福建省遷徙至今日大村,

奠定基業並設立祭祀公業,定名為「賴環翠堂」。

嘉慶二十三年(1818),樸園公以高齡73歲赴京應試,高中副舉人,嘉慶皇帝特賜「副魁」匾額。

傳至第十六世祖賴登雲、賴步雲兄弟,於咸豐九年(1859),參加福建省之舉人考試,同登登科武舉人,

步雲官拜承信校尉,登雲官拜廣威將軍,欽賜特恩「兄弟同榜」匾額,

並於堂前豎立兩副半旗桿座……..該村因而名為「貢旗」。

日治時期,來自貢旗村的第十八世賴紹堯,與當時中部望族霧峰林家下厝有姻親之誼,

因雙方皆為名門大家,因此特地為了放置嫁妝而另建了一座三合院,當地俗稱「下新厝」

(武魁祠俗稱「新厝」)

而賴紹堯曾於日治時期任彰化員林支廳區長,和霧峰林家下厝的林朝崧感情深厚,

且其更是台灣中部重要的詩人團體-櫟社的主要創始人,而這樣的研究發現,也證明了

大村賴家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影響力足以和顯赫的霧峰林家相提並論。

賴紹堯(18711917),字悔之

其父繩武字斐卿,有文名,家境如此,又名紹堯,可見家族寄望之深

自幼也卓礪不凡,為清光緒年間彰化縣學生。

日治時期為著名詩人,與林癡仙、林南強等共組櫟社, 以詩名世被推為首任社長

因其妻為霧峰林家三小姐林選,故與霧峰林家有姻親之誼。

賴氏嗜詩酒,與林朝崧交情深厚。19065月,任彰化廳員林支廳大庄區庄長。

1910年至1917年,擔任台中廳員林支廳大庄區區長。

191111月獲授紳章。

按 : 乾隆初 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之《彰化縣圖》中,在彰化城 與員林仔中間標有「燕霧庄」。

道光年間《彰化縣志》標示為 「燕霧大庄」。明治四十二 (1909) 燕霧大庄簡稱 「大庄」。

大正九年(1920)改稱為今名「大 村」。

其子賴從俗從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畢業後前往中國唸書,

在民族主義思潮下,化名羅振鉞,前往日本士官學校就讀,學成返回中國,投身軍旅,

但因所屬部隊非屬嫡系,中原大戰中又歸類為「叛軍」而遭解散,卸甲返臺低調從事貿易經商,

曾擔任豐原郡守一職。戰後任職區長,二二八事件中保護外省人,

後行政區劃調整,因身體狀況而辭職。

一棟隱身在汽車廢鐵回收場的日治時期洋樓別墅,它幾乎被埋沒在高聳的廢鐵裡,

卻依然不減其歷史風華,屋頂已經換上紅色鐵皮,一顆 結實纍纍的芒果豎立於屋前,

應是昭和時期現代建築,設計樣式台灣少見,外表 與內部的洗石子,抿石子的工序精緻,

線條筆直,墻面平整,據稱即賴紹堯之故居 。

可惜已破敗得相當嚴重…….

大村鄉賴氏家族不僅人口眾多,而且人才輩出,

歷任大村鄉長幾乎全是賴氏的後裔,

例如:賴披沙、賴定春、賴維漢、賴嘉勇、賴蒼燦、賴必階、

賴宗炘、賴錫卿及賴炳輝等……

這些都是賴氏家族之精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