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納入滿清版圖,以至雍正十三年(1735),在臺灣史上常被劃分為一個時期。

其初期十幾年間,清廷在中部則因明鄭時曾設鎮開屯之將弁兵民,概告撤退,地多任其荒蕪。

 

加以康熙四十年(1701)劉卻起事於諸羅,北路騷動,諸番亦乘虛出而殺人,

六十年朱一貴發動武力抗清,全台響應,致使清廷始覺不可忽略北路,乃於雍正元年(1723)劃割諸羅而設彰化縣。

 

康熙中葉以降,漢人主要開拓根據地在半線,

而當時彰化縣主要勢力閩籍有施世榜、楊志申、吳洛等,粵籍則首推張達京。

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施世榜修築八堡圳完成後,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重要穀倉,

鹿港亦因米之輸出躍升為僅次於府城的港口。

 

他的成功產生示範效應,楊志申亦修築水圳,引貓羅之水鑿二八圳,潤田千數百甲,歲入穀萬石,

根據學者許雪姬分類,收入上萬石租屬於大型家族,楊家因築水圳而成巨富,在當時的彰化地區

亦是數一數二的富豪望族,

 

楊志申能從少年孤貧一躍成為大墾戶,

水圳的開鑿對於地方開拓實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楊國暢字樸齋,康熙年間渡臺至臺灣府,為楊家開臺祖。

根據楊家族譜記載,

 

楊國暢兄弟三人,長子國來、次子即國暢,三子國三。

楊國暢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共娶三房生六子,

大房李氏是漢人,共生三子,分別是長子志申、三子志道、六子作舟。

二房是吧咾潘氏,為平埔族馬芝遴社女子,生四子志仁、五子志義。

三房是踏投潘氏,為南大肚社女子,生次子志禮。

次子志禮出嗣伯公國來,四子志仁出嗣叔公國三。

 

 

對於楊志申的一生有比較詳細紀錄,

應屬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中《施、楊、吳、張列傳》,

據記載:

楊志申,字燕夫,臺邑人,居東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

善視諸弟,勗以立身齊家之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將拓建學宮,志申父墓在焉,告之,請徙而獻其地。

毓英嘉之,為擇穴於魁斗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畝,臺人謂之金盤搖珠。

既葬,復告之曰:『子素行孝義,子孫必有昌者。雖然,子當遠徙,十稔之後,可致巨富』。

當是時,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適焉。居於柴坑仔莊,貸番田而耕之。

督率諸弟,盡力農功。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以溉,潤田

 

千數百甲,歲入穀萬石。已又鑿福馬,鑿深圳。線東、西兩堡之田,皆楊氏有也。

又以其餘力,開墾淡水之佳臘埔、金包里,歲亦入穀數千石。家畜佃農數千人,鋤耰並進。半線景象,以是日興。

雍正元年,遂建縣治,移居東門街。志申既富,好行其德。睦宗族,恤鄉里,賑貧乏,治橋梁,邑人莫不稱之。

初,臺邑學租歲用不敷,首捐彰田以充,歲可入粟百六十有六石。

 

又以文廟燈油諸費無出,言於臺學訓導,願續捐,未行而病且革。

命其子割鳳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曰:『聊踐吾言,非為子孫求福應。女曹但能讀書為人,毋負吾志可矣』。

卒,葬彰化。後循眾議,祀臺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貴,追封中憲大夫。」

 

志申兄弟共六人,根據族譜記載志申為長子,《臺灣通史》稱:「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

查楊志申母親李氏墓碑。發現次子志禮出嗣伯祖國來,符合族譜排序,且按照清代墓碑的子孫排序,中間是大房,

 

左為二房,右為三房依序推之,以此判斷楊志申是楊家長子。

 

李氏墓碑位於和美鎮公館地區,由楊國暢六子楊作舟的子孫楊連彰世居其地守護祖墳,墳前尚有「石燭」,

代表當時楊家乃地方望族。

 

楊志申有子五人,長子楊振文,其次依序為振元、振科、振海、振藩。

楊振文繼承父業:《臺灣通史》有傳:

 

「振文,少讀書,識大體,入郡庠,納資為知府銜。林爽文之役,陷彰治,殺守吏,進略南北,勢張甚。

聞振文名,具幣聘。不從,遂遁入海。購以千金,不得。爽文怒,毀其父墳。振文入泉州。

大將軍福康安帥師平臺,駐廈門,募有能悉臺中情事者。有司以振文對。康安遣使招之。振文入謁,歷陳形勢。

康安大喜,命先率一軍入臺,以中營把總二、外委六、戰兵三百供驅策。振文至泉州,募勇三百,飛渡鹿港。檄令莊眾,備迎大軍。

凡投誠者,給以盛世良民之旗,止勿殺。又募鄉導百人,分置各軍。以是城中虛實,山谷險夷,皆瞭如指掌。

康安既復彰化,振文隨軍出征,備諮詢。事平,以振文原註知府,將奏請即用。辭以未諳吏治,乃賞戴花翎。

 

子應選亦有名。」

 

楊家自楊振文後,佐清朝平定許多亂事。

其長子楊應選亦有傳曰:

 

「楊應選,字拔三,四品職銜,軍功賞戴花翎楊振文長子也。

…乾隆乙卯春,陳周全滋事,應選捐貲募義,

同武生林國泰等克復縣城,擒獻渠魁,不折一矢,不煩一兵,而北路平。敘功以通判補用。

慶二年,又隨邑令胡公應魁入山,搜捕漏網匪首廖挂,賊果就擒。

 

奏請從優議敘,應選辭不就職,仍充嘉慶六年恩貢生。十年,洋匪蔡逆滋擾郡治,鳳、嘉山賊洪四老等應之。

彰邑人心騷動,應選募義,隨軍勦餘匪,以功加五品銜;惜未竟其用而卒。

 

長嗣楊名榜,道光辛卯歲貢,十三年張丙滋事案內,以軍功加七品銜。人謂楊氏

 

世受國恩,家聲不墜,皆乃祖之積厚而流光也。」

 

 

楊家自楊志申興起後,經楊振文、楊應選及楊名榜的經營,成為地方望族………

 

 

楊振文墓碑今座落於快官紗帽山的公墓,墓旁是鹿港辜家的祖墳。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率眾叛亂,楊振文與曾大源協助福康安平林爽文之亂恩受內閣中書。

曾大源乾隆四十五年登舉人,為集集埔業戶,楊振文與曾大源此時同居沙連集集埔,熟悉當地情形,

因此能購佃戶杜敷(孚)擒爽文眷屬而立功。

 

集集的開發始於乾隆三十六~四十年建築林尾庄與柴頭庄,乾隆四十五年(1780)遂成街肆號稱集集,

楊振文於林爽文之亂前已移墾進入集集埔,由此可知楊振文移墾集集的時間介於乾隆四十年間。

 

乾隆五十八年(1793),集集埔此時並未設置正式行政區,屬自然街庄,自然街庄為發揮治盜的功效,

必須互相聯絡;築埤開圳以利農耕,及建廟聯誼等,亦須數街庄聯合,街庄相互之間的爭紛,需要有高階層之人予以平解。

邱、黃、劉、許四姓墾戶因故釀成紛爭,爭執不已,後來由夙有聲望的楊東興從中調解,

協調結果由楊東興承受全面田業,以墾戶「楊怡德」名義給發墾單,設租館於公館庄。

 

 

同年倡建媽祖廟,即今日廣盛宮,廣盛宮裡的碑文亦記載楊東興建廟事蹟。

楊東興俗稱楊乙舍,根據林文龍所著彰化楊家的內山移墾一文中,幾乎可以確定楊東興就是楊振文,

「楊東興」應是楊振文的業戶名。

 

清末時期的地方仕紳楊晏然、以及日治時前擔任彰化街長的楊吉臣,

軍事楊志申家族下的重要人物;

 

楊吉臣死後即附葬於快官紗帽山上的

中憲大夫楊振文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