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頻繁的海上貿易使閩南受到來自東南亞和歐洲文化的影響,

在多元文化下兼收並蓄,紅磚帶紅瓦逐漸發展為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閩南民居其建築材料主要就地取材,比如在石材上選用泉州白石花崗岩居多,其次是青石,

紅磚取自隨處可見的田間泥土燒制而成,木材取自杉木,沿海地帶還用牡蠣殼作為外牆使用,

有一種未經雕琢的原始自然美,而且有地方特色。

在紅磚的運用上,經過能工巧匠的再加工,創造出無限多的組合方式。

閩南民居的正身牆面被稱為「鏡面牆」,側面山牆稱為「大壁」,鏡面牆由下到上一般分別有櫃檯腳。

裙堵、腰堵、身堵、頂堵、水車堵組成

裙堵就是齊腰的裙牆,由灰白色花崗岩砌成,乾淨利落,表面不做雕刻主要加強防水。

裙堵以上到檐口處就是紅磚砌築的牆身了,稱為身堵、心堵或大方堵等。

身堵由巧匠們用紅磚砌成數圈凹凸線腳,稱為「香線框」,香線框以內的牆身,

可砌成空斗牆或拼花圖案。

拼花圖案的組合方式千變萬化,非常豐富,需要特製花磚砌成,是比較講究的工藝。

拼花圖案有萬字、錢形、人字、工字、龜背、蟹殼和海棠等,裝飾圖形與宗教信仰和民俗

民風息息相關。

實砌做法多用於牆壁柱,牆角的砌築,用此種工藝砌築的牆體稱為實心磚牆。

依照做工的精細分為「水磨磚牆」、「淌白磚牆」和「粗砌磚牆」等數種。

「水磨磚牆」也稱為「磚擺牆」,系將磚內邊緣磨掉一些,於其中填灰泥作為粘結物,其外表為平整無縫的磚面,

多用於宮殿及寺廟,北京地區四合院磚牆亦採用這種砌法,具體做法比較繁瑣,

「淌白磚牆」和「粗砌磚牆」均有灰縫的磚牆,前者磚質佳,灰縫細,多用於鄉紳豪宅,

後者磚質和灰縫不及前者,多用於民宅。

 

密縫砌築和寬縫砌築在時間和地域上亦有差別,早期的傳統建築採取密縫者多,

隨著技術的發展,後期的傳統建築開始普遍採取寬縫砌築,因而也是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泉州地區較多採用密縫砌築,而漳州地區普遍採用寬縫砌築。

 

錯縫疊砌是指上下層磚塊在重疊水平上有一定的錯位,形成牆面豎向上磚縫的錯位,

錯縫疊砌是最普通的砌築方式,多用於有規則形狀的山牆面和實心磚牆屋宅轉角的砌築中

紅磚厝中錯縫疊砌中比較突出的特點是由於採用當地特殊的材料煙炙磚,

表面有黑紅相間的條紋,呈現出有規律的幾何式排列,產生秩序美。

 

凹凸砌築多出現在山牆和檐牆面中,其分為兩種:

一利用磚塊本身的長短面,在砌築時將單塊或成組的磚塊挑出或退入牆體,在牆面上形成有規律的凹凸變化,

因此產生豐富的肌力和光影效果

利用特殊的模製磚砌築,因其表現帶有翻制的紋樣,在砌築過程中,利用幾何原理在整個牆面上拼湊凹凸變化,

不同肌理與變化的紋樣共同構成了多種裝飾圖案。

閩南紅磚民居外牆通常使用較薄的不同規格的裝飾磚片,將畫幅較大的以白灰填底,

既覆蓋了拼接的縫,又突出白色的花紋,紅白相對,妙趣橫生

巧匠們還創造性的拼出隸書或古篆體的對聯如「福」、「祿」、「壽」、「萬字錦」、「八卦形」及

「龜甲形」或「團花」等圖案,來裝飾民居的門面和廳堂牆裙,富有極高的裝飾意味,

就像一道道小小的迷宮,耐人尋味。

 

 

「空斗組砌」多用於紅磚厝的檐牆上,通常是砌於台基之上,

一般的做法是將磚塊卧砌與徒砌相結合,形成中空的斗子牆,在其中填以碎石和碎磚而後將牆體表面縫隙加以處理

這樣不僅節約建築用磚,而且砌築時形成的空腔,對於建築的保溫、隔熱和防潮等均起到積極的作用。

此外,對於採用密縫砌築的牆體,這些空腔還可以緩解磚塊由於熱脹冷縮帶來的壓力,

這種砌築堪稱一絕,唯一不足就是抗震性弱。

 

空斗組砌更多的利用了不同幾何形式的紅磚,除了採用卧砌和徒砌外還要結合紅磚的形狀增加斜砌的方式,

形成紅磚以面封堵多樣化形式,不同拼接和組合方式賦予了牆面不同的肌力和圖案變化,藝術造詣極高。

 

 

閩南地區紅磚鋪地很常見,紅磚體積小,式樣更多也更易獲得,相比三合土鋪地,紅磚鋪地顯得更加協調和。

紅磚鋪地的一般做法是對墊層土壤先進行夯實,在有高差處、門檻及柱網拉結方向以條石設檻,然後在框內沿45°斜向密縫以

「二尺」、「尺四」等鋪磚。

斜鋪的方式較常出現在房間的中部,其周邊多採用平鋪。

紅磚鋪地的砌築方式也多種多樣,房間常用丁字砌,大廳多為人字砌,天井則採用更為講究的龜形砌,

還有拐子紋,席紋等數種,每種砌法都有它的含義

另外一種原則就是不同地位的空間使用不同的鋪地形式,

一般石材高於紅磚,而紅磚地位又高於三合土。

 

 「出磚入石」的砌築方式最有閩南特色……..

相傳在明歷萬年間,泉州發生大地震,質樸的閩南人系將條石或石塊與碎磚片混合砌築,

石塊多以垂直方式擺放,且上下交互錯開,磚片扁放,且兩者並未在一個表面上。

石塊一般比碎磚片凹入1cm左右,這樣的牆面經過風吹雨淋侵蝕后,由於磚塊的強度比石塊來得低,

牆體表現就會趨於平整,後來亦曾用大型的磚塊代替石塊砌築

出磚入石的做法既利用了廢料又便於施工,

且構造強度比單一的石牆和碎磚牆還要牢固。

 

出磚入石其外觀顯現出一种放盪不羈,隨機應變的自然美感,散發樂觀頑強的生命魅力。

無論始源戰爭還是地震,老百姓總是希望自家更加牢固,自己用撿來的磚瓦砌築,自己動手一磚一瓦

都是心理上的慰藉和成就感,體現了閩南人淳樸的民風。

 

 

閩南的巧匠們砌築牆體時將有條紋的煙炙磚按照一定的幾何規律砌築牆體,構成猶如雁子的尾巴,

意象上跟燕尾脊相應成趣,所以也稱「雁子磚」、「胭脂磚」、「顏只磚」、「顏紫磚」等,

閩南紅磚的藝術處理手法多樣,遵循了「形式美法則」,體現表現在統一、對比、節奏、韻律、對稱、均衡

和多樣調和上

 

閩南古民居的建築外立面和整個空間多種顏色構成綜合色彩相貌,

大面積的使用紅磚形成鮮明的視覺衝擊,辨識性強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

按照一定的組合要素進行連續排列,打散和重組,在紅磚厝中,花崗岩一般作為基座,紅磚則砌在石材之上,順應力學特徵。

不同材質的組合碰撞,不同規格的材料,卻很好的協調在一起。

形成新的秩序美,像萬花筒變化無窮又受到嚴格的制約。

 

 

過分追求統一不可避免會導致呆板和缺少生氣,在各種建築材料要素之間存在著差異,

閩南建築材料本身所體現的地域色彩與碧海藍天相襯托,環境也是通過相互襯托在對比中產生變化,

突出材料原本的屬性,突出細節的豐富

 

紅磚厝使用主要石料為泉州白與青斗石,其顏色的色相、明度和飽和度都有區別。

白色的花崗岩沉穩大氣偏冷色調,質地堅硬手感粗糙,而紅色的磚瓦色彩鮮艷屬暖色調,

質地細膩手感平整,兩者結合強烈的對比卻不顯得焦躁平庸。

 

在閩南紅磚厝中,由於力學特性的不同,磚常以受壓構件出現,而木材常以受拉構件出現。

木材通常以線的形態出現,勾勒出紅磚古民居綺麗的輪廓,而磚石則常以點狀或面狀形態出現,

產生點線面的多種組合,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種整體的對比。

 

屋脊上的裝飾物稱為剪粘,是將剪好的彩色陶瓷拼成各種造型置於屋頂之上,上釉的剪粘和表面亞光的紅磚形成對比。

相對光澤度來說,為了突出其藝術表現,工匠們會用金粉與膠水調和成糊狀,也常用白芷、蛋清與碾碎的金箔調製成金水,

用筆描繪圖案或裝飾強調木雕。

在光影下產生定向反光,而磚石則會產生漫反射,受光后明暗轉折層次分明,

其光澤度在視覺上產生對比。

 

 

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就地取材受到材料的局限性,紅磚、紅瓦、石材和木材通常是混合使用的,

這就極大程度地豐富了材料種類。

材料質地在遵循統一、變化、尺度和比例等原則同時無不體現出一種美感,

但多種材料並存,無論如何變化,都要體現多樣性原則,就是要求多種材料充分發揮其種種美感,

各種要素須遵循主從,相互呼應

 

( 完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