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芳,幼名火生,字喣齋,號蘭圃,臺中廳拺東上堡社口庄人。

祖籍廣東省惠州府。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卒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享年七十有四,

前後歷經 道光、咸豐、同治、及光緒四朝與日治時期。

 

林家乃由廣東省惠州府來臺,原居於諸羅縣 (現在的彰化)

歷經遷徙,從遷居神岡社口之後,漸與河洛族群同化。

五歲時遭逢喪父,爾後母親改嫁,與祖母蕭氏相依為命,由祖母與伯叔父養育成人。

九歲入鄉塾唸書,卻因家境貧寒,三年後不得不輟學,協助伯父崑偉與叔父崑山操務農事。

但他天資聰慧,得知社口地區望寮街一帶,逐漸形成一個大市集,在徵得伯父的同意之下,決定棄農從商。

 

咸豐五年(1855)開啟了他事業的起源點「義春鋪」,經營起雜貨生意。

因為經營得宜,致使事業蒸蒸日上,而成為當地的富商,在31歲的時候,被鄉人推舉為地方

保甲的首領,稱他為「甲頭」。

 

而林振芳感念伯叔小時對他的照顧,在事業有成之後,則凝聚「林三崑」兄弟家族的後代兩百多人

共同生活,堂兄弟相處和睦,連吃飯都是家族大家一起吃的。

 

林振芳因為捐貲與協助官方平亂,而逐漸提高身份與社會地位。

總計參與協助的剿亂有「戴潮春之役」、「北勢番之役」與「施九緞案」。

同治九年捐輸納貢被授予官銜「中書科中書」,光緒三年再因熱心公益,彰化知縣特別贈予「彥方遺軌」匾額一方,

光緒四年因賑災捐貲晉授「同知」職銜。

光緒五年時豐原慈濟宮第一次重修,林振芳出面廣為募捐兩萬四千元。

 

因這些事件而成為拺東上保總理,躍為當地仕紳之首……..

 

光緒元年(1875) 林振芳在住家「維禮居」附近購置 吳張舊宅,

改建為二進六護龍的大宅「大夫第」。

光緒初年更受 清政府重視,並受命地方團練,

光緒十三(1887) 劉銘傳派任林氏擔任 保良局長一職。

其二子,林伯璿與林佐璿也先後考上了秀才,獲得「明經」匾額,

是典型的書香世家……….

 

日治時期 林振芳依舊活耀,總督府任命擔任參事、頒紳士章,

再授予六等勳章,事業更進一步達到顛峰。

 

明治385月(1905)因積勞成疾過世,祖號「英正昌業」,

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受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倚重,對臺灣之近代化頗有貢獻〉在南巡,

聽聞之後立即在葫蘆墩停車場驛室致函弔唁,爾後率團到墓前參拜並攝影留念,

由此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該內容後來也刻在其墓前的牌坊之上。

 

林振芳及其家族,也使得神岡一地的糕餅聲名遠播。

 

神岡地區糕餅業的發源地以今日社口里及豐原區中正路一帶為起源地,

其發展時期大約在清朝末年,

尤以「崑派」、「犁記」這兩家餅店歷史最具代表性。

 

張林犁由於經常為林家辦桌掌廚,而士紳名流間對於糕餅甜點的需求量大,

林家乃與張林犁共同研究開發製餅技術。

後來林氏族人以「崑」字為商號,在社口創設「崑派商店」,販售雜貨也從事糕點製售。

光緒20年(1895)張林犁,也在林振芳支持下也自立門戶創設「犁記餅舖」,

以製作麥芽餅、蒜蓉餅等「漢餅」聞名於中部地區。

 

社口犁記餅店,由張林犁創設於光緒廿年,已超過100年歷史,

是中部地區歷史最久的一家餅店………

民國42年(1953)社口「林三崑」家族後代林紹嵩與何秀眉夫婦招募師傅魏清海等人開設北屯元明商店,

魏清海又與兒子魏健三開設『太陽堂』,這塊糕餅逐漸形成氣候。

 

直至1954年,林紹崧在繼光街開設自由路「太陽堂餅店」,適逢駐台美軍喜愛吃餅,

又逢公路局金馬號、台鐵觀光號和光華號陸續出現隨車小姐,為了賺外快在車上促銷販售,

台中太陽餅形象開始深植人心,帶動糕餅業的另一波高潮。

 

最近整修完成的北屯一德洋樓,

原屋主林懋陽正為林振芳的孫子……….

「林懋陽故居」於19241928年興建,融合閩南及日式木造、近代洋樓等建築特色,建坪約425坪。

為當時林振芳之孫林懋陽,為了迎娶北屯區富豪賴長榮長女賴端為妻所興建;

這一樁聯姻,蔚為地方盛事,串聯兩個地方重要姓氏的家族史。

林懋陽興建此一洋樓時,當初一德新村 2公畝土地均為其所有,

可謂是富甲一方。

林氏後人林葆家是台灣第一位赴日本學習陶藝的藝術家,

一生的貢獻除在釉色的研發、窯火知識的啟蒙、現代陶藝技法的突破,

更帶領台灣陶藝走向國際,前往韓國漢城、日本福岡及美國展覽。

中華民國陶藝研究學會稱其為「台灣陶藝之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