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端硯、歙硯齊名。
洮河硯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昭於徵戰中在洮河邊最早發現,故而得名,
洮硯礦材產地今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唐代時屬洮州管轄,
故名為洮河硯,簡稱洮硯。
洮硯在宋代就為當時文人所珍視,蘇軾《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讚美洮硯 :
「洗之礪、發金鐵。 琢而泓,堅密澤……」。
黃庭堅詩云: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洮硯石料而具備的基本特徵是:
一結構細密 洮河綠石為沉積岩中粘土岩類,顆粒細密,粒徑在0.01毫米以下。
石料中含多種金屬粒子,所以發墨快,墨汁細而有光澤,
有滑不拒墨、澀不滯筆的優點。
二滋潤滑膩 洮硯石料礦帶毗鄰洮河河床,石材水份充足,拋光後手感細滑,呵氣即出水珠。
由於石材結構緊密,水分不易散發,因而既不滲水,且貯墨日久不干。
有「雖酷暑而傾墨不干」的美譽。
三硬度適中 洮硯石料硬度為摩氏三度,適於雕琢。
其板頁岩結構劈理髮育良好,石性溫和,質硬而不脆,為制硯的理想石材。
四色澤典雅 洮硯石料是以綠色為主,其它種類的石質如:
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暗紅、淡紫、柳葉青、鷿鵜血……。
黃山谷的詩友張文潛為答謝他所贈洮硯題
《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作米壺硯詩》曰:
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 !
由此可見,當時的文人對洮硯的賞識可以說是情有獨鍾。
金代著名詩人吳景旭對洮硯的研究達到又一高峰。
他在《西溪叢語 辨硯詩》中列「青州石一、洮河石二、端溪石三、歙洲石四。」
將洮硯位列端、歙之前。
洮河綠石硯的品類繁多,但其名貴硯石主要有洮河「鴨頭綠」、洮河「紫石」與
「鸊鵜血」、洮河「鸚哥綠」、洮河「柳葉青」、洮河「陰陽石」、洮河「瓜皮黃」、
洮河「羊肝紅」、西江石和禾馱石(或稱岷縣石)等品類。
洮河綠石硯也被時人稱為「狀元硯」……..
北宋著名鑑古家趙希鵠著的《洞天清祿集》中這樣稱讚洮硯: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陸遊《劍南詩稿》有詩句「玉屑名箋來濯錦,風漪奇石出臨洮。」
詩後原注曰:「張季良寄洮硯,何元立寄蜀紙。」
說明洮硯當時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饋贈品,倍受青睞。
明代學者、鑑賞家高濂《燕閒清賞箋》中贊洮河綠石硯曰:
「洮河綠石硯,光細如玉,無少差異,惟不及玉之堅耳。
色如新綠,芴翠可愛。以之方碧碧沉而深,以之方菜菜淡而不艷,真硯中寶也。」
洮硯的造型非常獨特,其形狀主要有:幾何形,是依據 一定的尺寸比例人為製成
的各種不同的幾何圖形,如方形,圓形,菱形等;隨意形,是依據原石形狀,經過雕琢而
基本保持原石的形狀;天然形,是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天然形狀,
四周不作一刀雕琢,保留原石的大體形狀。
大部分洮硯採用鏤空透雕,圖案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具有獨特風格,尤其硯面透雕,
硯底及硯蓋採用浮雕和線雕相結合的雕刻作品,更為人們所喜愛。
帶蓋洮硯從結構上來說分為三大部分:墨池, 水池和圖案雕刻等,
有的墨池內有隆起的研墨台,與墨池合稱為硯堂,也就是硯蓋覆蓋的部分;
無蓋單硯主要有圖案雕刻部分和墨池部分,
其雕刻塑造的主體主要是圖案造型部分。
甘肅洮硯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
和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
其以石質溫潤、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
的特點被歷代文人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