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是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的雅稱。張林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宋時屬於開建鄉務本裏,元、明、清屬三都, 民國時稱碧山鄉,現屬晉江市磁灶鎮。北距泉城15公里,西距晉江市區7公里,古代有古陵驛道經過村邊, 現代更成為公路、高速路交會之處。 該村周圍環山,東西有溪流,村民歷來務農為生,善植果林,是著名的龍眼之鄉。 現有人口一萬餘人,皆為張姓。 《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 […]
儒林是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的雅稱。張林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宋時屬於開建鄉務本裏,元、明、清屬三都, 民國時稱碧山鄉,現屬晉江市磁灶鎮。北距泉城15公里,西距晉江市區7公里,古代有古陵驛道經過村邊, 現代更成為公路、高速路交會之處。 該村周圍環山,東西有溪流,村民歷來務農為生,善植果林,是著名的龍眼之鄉。 現有人口一萬餘人,皆為張姓。 《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 […]
東石海港為泉州三灣十二港之一, 海域開闊,水深無礁,北面群峰遮掩,不受東北季風影響,是得天獨厚的避風良港。 東石居民早有以海為田的傳統,歷來多以漁、鹽、航運為業。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統一於清朝版圖,海禁開放。 素有海外貿易傳統的東石人抓住時機,紛紛造船出海經商貿易。 據晉江文史專家粘良圖介紹,當時東石以姓族為中心建立了不少商號,每個商號都置辦了一艘到數艘、數十艘的商船。 這些船隻每年 […]
呂氏出自姜姓,相傳炎帝之後有伯夷者,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岳,號為太岳, 又佐禹治水有功,命為侯伯,後賜四姓,以紹炎帝之後。 其一封于呂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部),歷夏、商,世有國土。 周文王聘為帝師,幫助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的呂尚(姜子牙)就是呂侯的後裔。周宣王時,改呂國為甫國。 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其後代以呂為姓,或散處海濱,或散居韓、魏、齊、魯。 魏徐州刺史、萬年亭侯呂虔之裔孫行鈞,世居河東郡(秦初 […]
每逢清明節,是桃園縣新屋鄉葉五美宗族的一大盛事。 不管你人住在何處、事業有多忙碌,幾乎所有的宗親,都會自動不約而同的從台灣各地、或是海外, 專程返回自己共同的祖居地–大牛欄(現已改名為永興),參加掃墓活動。 葉家的來台祖–葉氏第107世春日公,於1735年攜帶兒子特鳳公,從中國廣東省陸豐縣移民台灣, 在嘉義東石港上岸後,一路北上尋求發展,最後於1738年定居大牛欄。 嗣後特鳳公娶妻張氏共生五子, […]
「六桂」的故事,始於宋初翁乾度公,官拜郎中,與陳氏生有六子,殷鑒於先祖經歷動亂, 因恐亂世無道,一人蒙難株連兄弟,乃將六個弟兄分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作為防範。而 這六兄弟後來分別高中進士,顯揚家世,後人稱為「六桂聯芳」。 「六桂」也就成為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的總稱,代表同源一脈。 嘉義縣義竹鄉六桂村、義竹村與台南鹽水隔八掌溪對望,是台灣翁氏聚落最密集的村落之一。 源自於清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