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順(18611931),福建省泉州府惠安溪底村人。溪底村自明代開始便出過許多優秀木匠,而王益順

則出身自當地王姓木匠家族。為溪底派大木匠師的代表人物,奠定溪底派在中國匠界之地位…..

王益順生於清咸豐十一年,幼時家境貧困,只有在鄉塾讀過四年書,於父親去世後輟學改當木匠學徒。

十八歲時,由於承接了當時因要移建到峻嶺陡坡之間而無人敢接手的福建山霞青山宮而出名。

而後於光緒十年(1884)左右承建閩南地區的住宅與寺廟,其中包括泉州開元寺的修建,

業界尊稱為『益順司』或『王益順司』。

光緒二十九年(1904),受邀赴金門興建王氏宗祠與陳氏宗祠長達七年。

民國五年(1916)時,承建了廈門黃培松武狀元的宅邸。

1918年王益順應辜顯榮之邀而於隔年率領姪兒王樹發及十多名溪底匠師來臺參與臺北萬華龍山寺的改建,

從此開始他在臺灣十多年建廟的生涯。

大正九年(1920)時他與彬司派陳田於萬華晉德宮對場,

兩年後(1923)龍山寺完工,南下處理南鯤鯓代天府工程(1926),而工地由王樹發負責。

大正十三年(1924)時他應鄭肇基之聘來規劃處理新竹都城廟工程,

於大正十四年(1925)又參與臺北大龍峒孔廟的修築,寄居在陳培根的宅邸。

昭和二年(1927年)應邀至鹿港天后宮主持改建,昭和五年(1930)孔廟完工後,

回到廈門督造南普陀寺大悲殿的工程,

但因積勞成疾,隔年逝世於廈門的工地,享年七十歲。

1925年臺北興建孔廟,聘請王益順擔任總工程師,他將中國南方建築的許多精華,表現在臺北孔廟之中。

1930年臺灣建築會在臺北召開總會,會後會員到孔廟參觀,由王益順親自解說。

被破格評定為乙級建築師。1920年以後臺灣寺廟建築幾乎沒有不受王益順的影響。

1919年率領眾多匠師來台,在台長達十一年,

共設計新竹都城隍廟、艋舺龍山寺、南鯤鯓代天府、台北孔廟、鹿港天后宮等五座大廟宇,

成為台灣閩式建築的重要風格之一。

王益順大木匠師與其建築團隊有知名鑿花匠楊秀興、剪黏匠師洪坤福、石匠辛阿救等好手,

為台灣寺廟建築留下經典之作,且影響深遠。

 

匠派中王樹發為王益順姪兒,1919年隨王益順來臺,參與萬華龍山寺的修築。

王媽帶則是王益順之堂弟,1924年來臺,參與過南鯤鯓代天府的修築。

王錦木(19091996)則是媽帶之子,1924年隨父來臺參與南鯤鯓代天府的修築,後定居嘉義大林。

曾主持過嘉義城隍廟與土庫順天宮的修建。

王世南則是王益順來臺後所收的養子,受其培育成為優秀的大木匠師。

民國四十四年(1955)進行的萬華龍山寺大殿重修工程所用的設計圖即是出於他之手。

 

王錦木(1909 –  ?  ),原籍泉州惠安溪底社,其堂叔即人稱溪底師的王益順。

1930年到臺灣參加南鯤鯓代天府之修造,之後即定居嘉義大林。

戰前主持嘉義城隍廟、土庫順天宮的修建。嘉義城隍廟移前殿安設許多看架斗栱;

順天宮則與陳應彬派的胡賢對場建。

戰後主持苑裡媽祖廟、大甲媽祖廟、三寮彎王爺廟、艋舺龍山寺過水亭、西螺媽祖廟、

南鯤鯓代天府前殿拜亭及大牌樓的修建。

王錦木對木雕藝術表現深具特色,依結構性強弱,分別著以淺雕或透雕,

從獅座、員光、吊筒、托木等,呈現精采奪目,令人眼花撩亂,尤其以拜殿之八卦澡井(結網斗拱)

,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鐵,匠藝巧奪天工。

嘉義市城隍廟修建於1937~1940年間,亦由泉州溪地派匠師王錦木主司重建,

因時值日治時期,廟內竟留有少見的日本和歌對聯,

而拜殿一角還分別有日本與台灣精神象徵富士山及玉山彩繪。

仔細探尋,在大師王錦木的八卦藻井裡竟有長翅膀如天使以及戴高帽的紳士呢…..

 

被列入寺廟設計木工匠師名冊的王忠義,師承泉州溪底派匠師王錦木。

13歲在台南學甲鎮學習細木工,18歲追隨王錦木從事廟寺的大木工,由於師傅年邁,近120

只要王錦木所經手的工程,幾乎都出自他的手。

王錦木雖貴為國家級薪傳獎大師,可惜兒子並未克紹箕裘、繼承父業。

(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