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桐 (1867-1938),新莊人,人稱海桐師,師承岳父廣東匠師曾文珍。

曾文珍在光緒年間主持新莊三山國王廟的修建,這是一座具有粵派風格的廟宇建築,當時吳海桐

即在曾氏門下習藝,學習大木的技術,後來也娶了曾氏女兒為妻。

吳海桐擅長重簷歇山大殿之結構。

作品有:下泰山巖(1912)、新港奉天宮(1913)、彰化南瑤宮正殿(1924)、三重先嗇宮與陳應彬

左右對場(1925)、桃園景福宮前殿與陳己元前後對場(1926)、鹿港天后宮正殿與王樹發前後對場,

是其一生的代表作(1936)、新莊地藏庵與陳應彬左右對場(1937)等等。

大正元年(1912),北港朝天宮在名匠陳應彬主持下重修完工,奉天宮乃於同年聘請北部名匠吳海桐,

主持其餘受損較嚴重部分之重修,似有與朝天宮互別苗頭之意味。

吳海桐所作部分包括三川門、五門、前耳門和配殿,耗資10萬圓,於大正6年(1917)完工。

由於歷次參與奉天宮修建的工匠,包括吳海桐在內,大部分皆為粵系匠師,

因此該廟具有不同時期之粵派風格,為粵系匠師在臺灣一個重要的作品……

彰化南瑤宮是寺廟建築當中, 一間很特殊的廟宇。

在這間廟你可以看到三種建築風格,分別是陳應彬(彬司)、 吳海桐(海桐司), 以及溪底派

(王益順派下王樹發)等三種風格。

南瑤宮觀音殿蘊含了濃郁的閩南式、西式及和式風格,大正初年改建觀音殿時,聘請板橋名匠師

陳應彬施工,吳海桐、廖石成亦參加。大正九年(1920) 改建前殿與正殿時, 又聘請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

王益順師傅之侄王樹發師傅主持設計,至昭和十年始完成。

 

大龍峒保安宮於大正六年(1917)重修時,由大木匠師陳應彬及郭塔 對場之作。

寺廟呈現出百花爭鳴的多樣風貌……,例如屋頂為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屋脊則為閩南式風格、

在地面牆上寬而扁的紅磚紅瓦等,前殿正殿的吊筒伸出龍頭,也是同安、漳州及泉州一帶的手法。

按: 郭塔,大稻埕人,師承同安匠師,雖在大稻埕頗有名氣,建廟較少,保安宮第二次重修時與陳應彬

對場時,曾邀新莊吳海桐前來相助。

 

先嗇宮,乾隆二十年(1755)建於新莊頭前庄,後遷至於三崁店,初期為一茅草屋頂的單座小廟,

因為地處大漢溪旁,屢遭水患,因而遷建於二重埔五穀王村現址,為三重區最古老之廟宇。

道光三十年(1850)由鄉紳林茂盛倡議重建,始有前後殿之規模。

今日所見之建築,乃日治大正十四年(1925)由林清敦邀集十四堡仕紳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

蔡雍、鄭根木等再度集資重建之作。

該次改建採對場作,陳應彬(中和積穗)率黃龜理(板橋員山)製作虎邊,吳海桐(新莊)率王款

(二重埔)製作龍邊,由兩派工匠共同鴆工,

由於匠師的流派不同,對場施作的結果,使本廟呈現特殊的建築風格。

 

大正十一年(1922),總理辜顯榮及士紳陳堯、黃秋、黃清俊等倡議進行重建鹿港天后宮,

當時執篙的匠師包括王益順、吳海桐、王樹發及黃連結等,皆為一時之選的名匠,而石雕則由惠安

匠師蔣馨一族包辦,鹿港名畫師郭新林負責油漆彩繪。

重建工程歷時十餘載,至昭和十一年(1936)完工,為今日所見大部分廟宇的面貌。

鹿港天后宮為三進兩廊兩護龍的四合院建築,三川殿主要由惠安溪底派匠師王益順設計,

其中三川殿八卦結網藻井亦是他的代表作。

主殿由黃神通繪圖,由吳海桐執篙,修復的過程中聘用了多位鹿港地區的匠師,如:郭新林、柯煥章。

前殿和正殿皆為歇山重檐結構,巍峨高聳,

廟內八卦結網藻井、石雕、木雕、彩繪、泥塑等皆具相當高藝術價值。

大正十二年(1923) ,桃園地區推行市容整頓,景福宮被迫讓路後退,改為前後兩殿廟宇建築,

建築設計由漳派大木名匠陳應彬負責,前、後殿屋頂皆作重簷假四垂式,為全省廟宇中罕見的形式。

前殿三川屋簷下的看架斗栱數居全省之冠,為新莊吳海桐的作品;

正殿屋簷下的看架斗栱亦多達九層,則是陳己元的作品。

 

新莊地藏庵,俗稱大眾廟,當地人稱地谷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廟,已有252年歷史。

廟前埕寬廣,古木參天,為當地最大廟宇,也是重大活動主要場所,更是台北三大廟會之ㄧ。

昭和年間由黃淵源主持重修,由新莊大木匠師吳海桐設計。

該時期前殿屋頂改為「假四垂」設計,從硬山(下山)中央挑高一座歇山屋頂,由四點金柱支撐;

此種挑高屋頂設計可使廟貌外觀更顯宏偉高大,而普為當時各派建廟匠師所愛用。

重建後的藻井(穹頂) 華麗壯觀,木雕部份是由陳應彬、吳海桐二大巨匠對場施作;

石雕部份則是由二大巨匠:李泉成與張火廣進行拼場。

可惜舊廟以拆除改建; 不復見匠師之力作……

 

「對場」是興建過程中,因不同匠師對負責設計與施工營造一棟廟宇的方式。

兩位匠師在同一時空下競技,有的廟宇採左右「對場」,有的則是前後「對場」。

然而無論如何畫分,匠師仍得遵循一定的高度、寬度等基本尺寸規範施工,故不會影響廟宇整體性。

匠師為維持自己的聲譽,無不盡心盡力,因此採這種方式興建的廟宇都特別華麗。

也造就了不少精彩的作品……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