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丁酉)劉志搏榜:臺灣府蔡廷蘭(甲辰進士)、楊緝光、施龍文(改名瓊芳)、嘉義沈廷戴。
蔡廷蘭(1801-1859) 初名崇文,初字仲章、後改名廷蘭、改字香祖,號郁圓,人稱秋園先生。
家族乃金門瓊林蔡氏,明末遷至澎湖,蔡培華四子,生於澎湖廳林投澳雙頭跨社(今馬公市興仁里),
十三歲補弟子員,屢試第一,深得蔣鏞欣賞。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大饑,
作〈請急賑歌〉上呈興泉道周凱。受知於周凱,因避其名諱而改名。
台郡當道名流莫不知有此士。道光十四年(1834年)主講引心書院 ;
道光十七年(1837),以臺灣府澎湖廳籍參加丁酉科福建省鄉試科舉中式舉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蔡廷蘭以臺灣府澎湖廳籍,參加乙巳恩科科舉殿試考取進士,名列二甲
第六十一名賜進士出身。
著有「海南雜著」上卷分三篇:「滄溟紀險」、「炎荒紀程」、「越南紀略」。
惕園遺詩四卷,為諸生時,佐蔣通判輯刊「澎湖續編 」。
蔡廷蘭八歲時能作文,十三歲考中秀才,當時人稱神童。
道光年間澎湖災荒,福建官員來澎勘察,蔡廷蘭作了『請急賑歌』一詩,使災荒情形受到
上級重視而得以紓解。 道光十五年鄉試罷歸,在金門遭颱風,船飄十晝夜,抵越南之思義府
菜芹汛登陸,再由越南經陸路返回福建。
沿途與南國人士以詩相酬和,藉以採風問俗。行走四個多月,經歷一萬餘里路抵達福建。
蔡廷蘭將他所見所聞寫了一本書《海南雜記》,
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當時臺灣海峽海上交通的不便以及越南的風土民情。
蔡廷蘭澎湖第一個進士也是唯一的進士,因此澎湖人稱他為「開澎進士」。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人稱「開澎進士」回鄉後在雙頭掛(現今興仁里)建「進士第」。
道光十七年(1837年),周凱任臺灣道,聘蔡廷蘭主講崇文書院,兼引心、文石兩書院。
歷官峽江知縣、南昌水利同知、豐城知縣等。因抗太平軍有功,升贛州同知、賞載藍翎。
咸豐九年(1859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卒於官,移靈回鄉。
馬公天后宮後殿清風閣上掛有蔡廷蘭「功庇斯文」匾。
蔡廷蘭中進士後,先後擔任江西省峽江縣、豐城縣知縣、以及水利同知,政績及水利同知,
政績卓越,替澎湖人爭光不少。
《澎湖廳志》記載:「道光甲辰科:蔡廷蘭(林投澳人,會試中式第二百零九名,殿試二甲六十一名
,即用知縣,籤掣江西,補峽江縣,升用同知,有傳」。
經查清朝進士相關資料,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進士榜並無蔡廷蘭姓名,但在次年道光二十五年,
乙已恩科科舉殿試進士榜,名列二甲第六十一名。
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
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
施瓊芳 (1815-1868) 初名龍文,幼名鎮圭,中舉後更名,字見田,一字昭德,又字星階,號朱垣,
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石獅市永寧鎮內) 。 父親施菁華時家族遷至臺灣府城
大西門外南河(今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一帶),道光十三年 (1833)周凱調署臺灣道兼學政時入學,
後來被舉為道光丁酉(1837)拔萃科拔貢,同年前往福州參加鄉試並中舉,
隔年(1838年)入京參加會試,落榜後返鄉。
道光十九年(1839)冬再次參加道光二十年(1840) 庚子恩科會試,二度落榜留京,
結識該科銅門生林鶚騰,隔年辛丑科(1841)會試三度落榜後返鄉。
道光二十三年(1843)第三次赴京,參加道 光甲辰科(1844)春試,又落榜後留京,
隔年乙巳恩科方金榜題名,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施瓊芳經銓選為候選六部主事,後來補江蘇知縣,但未赴任而乞養回籍,
返臺後曾任海東書院山長。
道光十七年(1837),以臺灣府臺灣縣籍參加丁酉科福建省鄉試中式舉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施瓊芳以福建省臺灣府臺灣縣籍,參加乙巳恩科科舉殿試考取進士,
名列三甲第八十四名賜同進士出身。
性恬淡好學,詮選六部主事,久滯京師。嗣補江蘇知縣,未就職,乞養回籍。
任海東書院山長,引掖後進為己任,學風稱盛。居則與詩史共晨夕,潛心性理之學。
自持甚嚴,注重節操,恭敬孝友,樂施與,慎然諾,事母尤為溫謹,鉅公名流咸敬重之。
施瓊芳娶妻黃品娘,育有二子士沅、士洁,其中次子施士洁為光緒丙子恩科(1876年)進士[1]。
同治七年(1867年)時去世,誥封奉直大夫,其子施 士洁中進士任內閣中書後晉贈朝朝議大夫。
葬於今臺灣臺南市南區桶盤淺墓地內,其墳墓為臺南市的古蹟。
瓊芳博學,著述甚豐,生前皆未出版,金門舉人林豪曾為之整理,然未知是否成書。
遭乙未兵災,散佚過半,惟存《石蘭山館遺稿》與《春秋節要》(後亦佚失),
子施士洁攜渡內地。
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1922),施士洁卒,子施奕疇檢之回台南故里。
1964 年,黃典權自其後裔處購得《石蘭山館遺稿》,並為之抄錄、標點,釐為二十二卷,
刊於《台南文化》
施瓊芳與其次子施士洁為清代臺灣唯一的父子檔雙進士。